胡云峰 发表于 2016-5-6 15:41:14

何处不硝烟

    
  翻开历史,我们可能只会看到简短的几个字,某某投诚,某某城市和平解放,至于这几个字下掩藏的暗涛汹涌以及被淹没的人我们是无暇顾及的,这很像某些领导要求下属达成某一结果,结果有了,谁又在乎过程。你说艰辛,谁信呢,历史不都是被少数人掌控的吗?
  《北平无战事》就是讲的这么一部瞎忙乎的剧。谜面再扑朔迷离,谜底一旦揭开,再多的思索都是徒劳的,这很像一首诗里说的,“你念或者不念我,我就在这里,不来也不去”。
  如果是这样,崔中石的牺牲是无益的,徐铁英的狠毒也只是触发了人类共有的贪婪基因,而方孟敖、方孟韦兄弟的结局更像宿命。“让他们把钱带走,把人心留下”,这样气吞万里如虎的气魄早就给和平解放的结果做了注释,而这当中,不管国民政府怎样烂到了根上,起码还有以进步学生的抗议和努力维系着一种平衡。但显然,平衡总是要被打破的,外力的强大,任多少努力都是徒劳,都是白费。
  《北平无战事》里的崔中石和梁经伦是两个很有意思的人,他们分布在不同阵营,都有崇高的理想,都有丰富的斗争经验,一个牺牲了,一个去了国外,但却都是最好的安排。崔中石的牺牲,彻底打乱了以徐铁英为代表的国民党贪腐阵营的阵脚,成功保护了他的上线和下线,并毫无意外地在斗争胜利后给了妻儿不错的安排。作为金库副主任,整日与真金白银为伍,崔不为所动,利用工作关系为革命事业做了大量贡献,但妻子的指责不能每次都把耳朵塞上,连给小儿女买糖果的钱也囊中羞涩也一再摧残着他作为男人的自尊。明明可以撤退却选择了赴死,要知道这样的结果虽让胜利朝前迈了一步,但回归队伍冲锋陷阵也是他的梦想,不知这样的抉择是在思想如何交锋的情况下做出的,但他肯定是考虑到了妻儿。崔中石是真实的,在生命的最后,他信仰依旧坚定,但血肉更加丰满。
  作为燕京大学这一知名学府教授的梁经伦,因为一篇经济方面的文章引起了国民党高官建丰的注意,由此加入了国民党,并很快有了铁血救国会会员的身份。但同时,他又是我党发展的地下党员,身具多重身份,想不露出破绽是很难的,事实也的确如此,他的异常表现很快引起了我方的警觉,迅速被隔离于诸多重大决策之外。从片中来看,梁经伦有明显的靠向国民党一方的倾向,但层层剥茧,我们会发现这都源于币制改革。而币制改革是他认为当时唯一可以挽救危局的良药,也就是说,梁经伦的所作所为,既功利又纯粹,既为国民党工作,更在为自己的理想付出,这从他明知方孟敖是共产党员,依然在其被关押影响币制改革推行后挺身营救不难看出。这个具有书生意气的人,被利用又在利用别人,只为完成他的救亡理想,相较崔中石,他更加纯粹,因为他所有党派信仰和立场都归结和升华于爱国情操。这使得他在币制改革失败后的远赴重洋,有了心灰意冷、置身事外的色彩。
  正应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句话,北剧拧巴的几条线中,尤以国民党内部党派纷争为剧,由互有胜负的部门间斗争,直到藏在背后的蒋介石父子浮出水面,一众人等开始了站队选边,这直接导致了币制改革的失败,也暴露了国民政府利用币制改革圈钱撤离的丑恶嘴脸。
  北剧当中国民党一方的很多人,或以党派为靠山千方百计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或使出浑身解数游走于党派之间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或破罐子破摔明知要上断头台还不忘拉几个垫背的,唯一共通的可能就是对付共产党员以及进步青年的毫不手软。当徐铁英、孙朝忠之流被方孟敖弃身机场,他们看着飞机起飞错愕、失望、无助的眼神充分暴露了他们内心的软弱,实际上卸下伪装,他们也是普通人,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自己疼爱的妻儿,而一旦被一己之心蒙蔽了内心,一旦被卷入了波诡云谲的党派纷争,就他不是他,你不是你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或许,对此唯有一声叹息!
  有时候真相就在那里,而且会用愚弄的眼神看你,只是很多人浑然不觉罢了。这就像蚂蚁会排成队运送面包表现团结,当抵达了目标,谁多吃一口谁少吃一口,对于蚂蚁也是个问题。既然不能都据为己有就尽可能地占有,蚂蚁虽小,还被讥笑为没思想,但却会用行动证明他们和贪婪的人们并无二致,由此,蚂蚁搬运面包扬起的尘土就如人心沉渣泛起,只要欲望在,何处不硝烟。
  

蓝鹰 发表于 2016-5-6 21:32:51

云峰的文章有看头。

胡云峰 发表于 2016-5-6 21:42:30

回 1楼(蓝鹰) 的帖子

谢谢大姐,刚看完这部剧,写了点观后感。

听者 发表于 2016-5-6 23:38:45


利欲熏心,在它面前,人们会变成魔兽,上演出人生悲喜剧!

胡云峰 发表于 2016-5-7 10:49:51

回 3楼(听者) 的帖子

感谢听者老师来访,问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何处不硝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