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硕御月 发表于 2009-12-4 17:42:02

【成长瓶颈】用制度杜绝“滥竽充数”在班组重演——本文作者:陈善莲 向良忠

      在滥竽充数的故事中,人们一直把南郭先生作为外行充专家的典型。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就会得出另一种结论:最后南郭先生之所以逃跑,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齐湣王改变了制度让他混不下去了!我们该指责的不应是南郭先生,而是定制度的齐宣王

用制度杜绝“滥竽充数”在班组重演
【成长瓶颈】
■ 陈善莲 向良忠

      前几天,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矿水泵房一台水泵出现了故障,机电队安排已有一年多工龄的钳工张龙到泵房维修,没想到,张龙去后左查右查,急得满头大汗也没找出毛病在哪儿。情急之下,小张只好打电话向师傅求救。在师傅的遥控指挥下,他才完成了任务。

      后来谈及此事,小张后悔地说:“平时有活队上都是让师傅去,从不让我单干。师傅干活时,我也只是递递工具、打打杂。时间一久,就有了依赖思想:反正有师傅顶着,工资照拿,学不学都无所谓。”就这样,学技一年多的张龙成了班组的“南郭先生”。

      笔者在对全矿的二线班组进行调查走访中发现,这样的“南郭先生”每个班组都有几个,提起这类人,运输队班长王大海反感地说:“别说了,这些人上班纯粹为了画考勤、滥竽充数,不能当一个整人用。”

      “滥竽充数”原本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寓言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于是,好吃懒做的南郭先生便想办法混进乐队,吹竽时,他摇头晃脑、不会装会,俨然一幅行家的样子。可不久老国王死后换的新国王却喜欢听竽独吹,要吹竽者一个个上来单练。这下,又心虚又害怕露馅的南郭先生,只能连夜逃出了皇宫。

      此后的人们,每每讲起这个故事,大都会嘲笑南郭先生,把南郭先生作为以次充好、以外行充专家的典型。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就会得出另一种结论:最后南郭先生之所以逃跑,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齐湣王改变了制度让他混不下去了!我们该指责的不应是南郭先生,而应是定制度的齐宣王。由此联想到现在的班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今天的班组职工依然续写“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笔者认为,在岁末年初我们总结评比之际,实在该反思一下这个问题:

      一是人海战术让“南郭先生”有空子可钻。松藻煤电公司曾先后13次在社会上公开招聘新员工上千人次,而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除了考察其体质和文化程度外,无法考察其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这就让一些“南郭先生”混进企业。

      二是“大树”给“南郭先生”提供了庇荫场所。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班组中“会吹竽”者被快马加鞭,事事大包大揽,想方设法完成目标任务;而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就混于其中装模作样,得过且过。就算齐宣王没死,这支吹竽的队伍也要垮台。

      三是班组不合理的分配机制养活了“南郭先生”。尽管企业都有按劳分配机制,但落实到班组就有些走样。特别是一些无法计量的班组,仍然在实行“好坏煮成粥,见者有其份”的平均分配机制,“南郭先生”从中养尊处优也属正常。
四是“南郭先生”责任意识缺乏。有的上班混工龄,有的破罐破摔混日子,最终还是“滥竽充数”。

      笔者认为,可以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来逐步改造“南郭先生”。首先是要提高企业的机械化程度,让机械化代替人海战术,这样就大大缩小了“南郭先生”潜入企业的几率。其次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改变培训方式,要在培训上花力气、做文章,让“南郭先生”变成“吹竽”高手。三是要加大考核力度,打破平均分配体系,落实按劳分配原则,逼迫“南郭先生”改邪归正。四是要强化责任意识教育,让员工自觉承担起兴企之责。只要我们用合理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加以约束、正确引导,那么,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就不得不去学点技能了。

张静 发表于 2009-12-4 17:47:04

祝贺祝贺哦!

中铝谷文生 发表于 2009-12-4 19:46:34

祝贺!

fyydnz 发表于 2009-12-4 23:59:24

恭喜!

飘然一笑 发表于 2009-12-5 14:09:24

文章内容以成语为引言,衬托今天国企的培训等机制上的敝端,倒出了徒弟不想学,而在实际工作中师傅不愿教等不良现象,凸显了普片性和典型性。文章技巧掌握巧妙,行文流畅,提出问题稳妥,引起社会关注。你进步很大,学习了!       

彭娇妍 发表于 2009-12-5 19:44:28

祝贺,并学习。

杨建yj9798 发表于 2009-12-6 10:56:52

学习了!

袁克颖 发表于 2009-12-7 10:57:04

挺好的稿件,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长瓶颈】用制度杜绝“滥竽充数”在班组重演——本文作者:陈善莲 向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