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也成师
http://epaper.aqsc.cn/mtb/epaper_founder/mtb/media/1/2/2016-05/30/m5/res04_attpic_brief.jpg▲刘继君自配的防护眼镜被烧坏了▶刘继君在车间准备焊接
重庆能源松藻矿山机械厂支架车间焊工刘继君原本是钳工,因车间缺少焊工而改行,自学焊工。
“半路出家”也成师
●刘君 中国煤炭报2016年5月30日5版
刘继君今年44岁,工龄26年。他原本是钳工,因车间缺少焊工而改行,自学成为焊工技师。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短期来看是为雇主,长期来看是为自己。
“半路出家”成为高级焊工
别人当焊工是厂里安排的,刘继君却是自己找上门去的。
1990年,刘继君来到机修厂当钳工,主要对各种型号液压支架、采煤机、抽风机、单体支柱等各类矿山设备进行大修。车间里,活儿时多时少,多起来时焊工忙不过来,闲不住的刘继君在干好自己的活儿后经常主动代干焊工活,于是被车间主任“钦点”,改行当了焊工。刘继君相信:是金子,在哪儿都发光。
当了焊工后,别人都有师傅带,刘继君却没有师傅,全靠眼尖手勤心细,刻苦钻研,自学成才。他转行当焊工才3个月,就报名参加全厂焊工比赛,一举获得第三名,被评为公司“十佳岗位能手”,第二年又被厂里破格推荐参加市职业技能鉴定焊工高级工认证,一跃成为当时厂里少有的高级焊工。
之后,刘继君先后通过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焊工等级高级工复审认证、重庆市职工职业资格焊工资格高二级认证,成为厂里仅有的两名工人技师之一。
光鲜的背后是艰辛和付出
少有人知道,半路出家也成师的背后,是艰辛和付出。刘继君近视,一副眼镜戴上后,气割时再佩戴防护镜很不方便,更影响视线。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专门去配了小镜框的近视镜,再买较大框的防护镜来佩戴。
刘继君从小手抖,焊接质量要求高的工件成问题。偏偏车间里焊工是辅助工作,焊接操作的时间不多,90%的时间是频繁使用锤击工具,这会增加手抖。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继君操作时尽量依靠外物,注意改善焊接和操作手法来保持身体稳定。
为了通过高级工资格考核,刘继君坚持每天练习焊接,每天练完回家用笔记本记下当天的操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最佳的焊接工艺参数和焊接操作手法。理论、实操、记录、总结的无数次循环,让他终于完全掌握了焊接的技术要领。他的3套工作服被烧得千疮百孔。
比起其他工友,刘继君除了在工作中琢磨设备、工件和操作技术,回家还花时间钻研理论。
刘继君自费买了机器修理和电焊的专业书,一有空就琢磨,认真做笔记。他因此从厂里几十名焊工中脱颖而出,2010年,他获得第二届重庆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专业组二等奖。2012年,他获得公司焊工状元比赛第一名。2015年,他获重庆能源集团焊工大赛三等奖。2015年,他获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焊工大赛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第二名。
价值在于创造性地攻克技术难题
刘继君说,一个技术工人,光有技术不够,能创造性地攻克技术难题,那才能体现价值。
2002年,厂里开始研制煤矿需要的单体液压支柱,关键时刻,柱筒焊接质量不高成为拦路虎。柱筒是单体液压支柱的关键部件,要求工作承受压力必须达到20兆帕以上。但在当时的厂里,焊工焊接的油缸质量难达要求,合格率一般只能达到70%,有时甚至不足60%。
面对难题,刘继君主动和一名也好钻研的焊工商量对策,讨论制定了一套工艺方案。方案实施后,连续焊接1200根单体柱筒,试压合格率100%。厂里颁给他们“特别质量创优奖”,他们感到很自豪。
技术过硬,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不仅让他收获了荣誉,也让他获得担任全厂青年焊工焊接技能知识提升培训老师的资格,今年3月初,松藻煤矿职业技能鉴定站特邀他编制新焊工考试大纲焊工考评标准及细则。
面对赞誉和奖励,刘继君表示:“敬业已是我的一种习惯。努力做一个富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是我的追求。如今我两手关节疼痛,今后可能难有大的发展,但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敬请老师阅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