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雪松 发表于 2016-6-1 19:28:11

救援线上,他们与死神作战 60 余载! ——记山东能源淄矿集团矿山救护大队

■弋永杰    他们曾参与救援各类事故2391起,他们曾抢救遇险、遇难人员2389人,他们曾将1138人从死神手里夺回,他们曾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3亿多元。他们就是山东能源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山救护大队。
李刚业谈道,对于淄矿救护大队来说,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特别能战斗”的拼搏精神永远不能丢,建设一流矿山救护队伍的目标不能动摇。淄矿救护大队每名新队员入队时都要思考和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干救护队员为了啥?淄矿救护大队大队长李刚业告诉笔者, 1976年,因参加并出色完成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任务,淄矿救护大队被原煤炭部授予了“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称号。2008年,在第七届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中,该大队获得了团体总分第2名,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同时被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煤监局授予了“矿山救护铁军”称号。先后4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28次被原煤炭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山东省委省政府、山东省国资委、山东省煤监局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特别是2010年7月,救护大队在澳大利亚乌诺纳市举行的第七届国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1名,创出了中国矿山救援队伍自参加国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以来的最好成绩,为祖国争得了光彩。
  “要是为多挣钱、图清闲,趁早从哪来回哪去。”李刚业说,作为矿山救援队伍,职责和任务就是在需要的时候冲上去,用“拼命”的精神去“救命”,用少数专业人员的冒险来换取遇险人员的安全,所有救护队员从第一天起就认识到,只要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肩负起了这项特殊的使命,就必须始终把遇险人员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是与死神争夺生命。若能提前几秒、几分钟,就可能多救一个人,我们规定接到报警电话后一分钟内救援车要驶出大门,同时人员装备齐全。”李刚业说。这些年,他先后参加了平邑矿难救援、淄博市淄川区某矿“11·14”特大透水事故、岭子镇某矿“11·29”大面积垮塌事故、枣庄市滕州某矿特大冲击地压等20多起事故的处理。特别是处理岭子镇某矿坍塌事故,令他终生难忘。当时有8名矿工兄弟被困井下,经过大家5天6夜连续奋战,最终把8名遇险矿工安全救出。当他们把这8名遇险矿工兄弟抬到井上的时候,那些在井口焦急等待的家属们“扑通”一声齐刷刷地跪在了他们面前。
在原新汶矿务局潘西煤矿救援时,年轻的队员王宏森通过手势比划,自己的呼吸器坏了,喘不动气。戴着呼吸器是不能说话的,李刚业也用手语比划,让老队员刘大海给他看看。结果一看,并没有坏。刘大海很有经验,知道是王宏森心理过度紧张,才感到喘不动气。刘大海多了一个心眼,没有说出年轻队员的实际问题,只把刘大海的呼吸器的一个阀门拧了下来,又装上了,用手比划告诉他,已经修好了。刘大海果然感到呼吸正常了,抢险工作得以继续前进。  “执行任务带出去几个人,就要安安全全带回来几个人。”李刚业向笔者介绍,淄矿救护大队始终坚持“抢险不蛮干、救灾不违章、施救讲科学”的原则,队员们之间配合也非常默契,自成立以来,在所有抢险救灾中,没有出现过任何自身伤亡事故。在一次例行高温浓烟环境下的实战演练中,由于演习的难度和恶劣程度不断升级,现场温度最高时已接近70℃,不少队员的安全帽都烤得变了形,检力器把手被火烤得滚烫,许多队员被烫得满手是泡,但是队长引导大家做好自身防范,硬是坚持了下来。  
从事矿山救护工作,不可能不与遇难者的遗体打交道,因此,救护队员们不光要有钢筋铁骨,还要有一颗英雄胆。李刚业说,见到因事故扭曲变形的遗体就“炸头皮”是大多数人的心理,作为救护队员要是克服不掉这种心理就干不了这项工作。针对这一点,每当新队员入队,淄矿救护大队都要进行一项特殊训练,就是借用某单位的太平间,将平时训练用的“模拟人”设置成诸如一般死亡,事故、车祸遇难等足以乱真的“遗体”,在队员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利用晚上时间集合大家到太平间,让每个人逐一单独进去观察,还要通过关闭太平间里的灯光、打开排气扇等制造某种气氛,队员只靠矿灯一一观察每具“遗体”,出来后要把观察到的情况写下来,与实际情况符合才算过关。
    “事故一旦发生,别人往外跑,救护队员必须往里冲,时刻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和困难,如果技能不过硬、施救不到位,很可能导致次生事故和自身伤亡。”队员吕明勇这样说。
  “我们所做的这些,是为了队员们能够在恶劣环境中保持较强的战斗力,能迅速展开施救行动或处置灾情,同时尽快结束战斗撤到安全区域,保证自身安全。”李刚业说。
  淄矿救护大队有一个传统,就是在每次救援行动中,现场职务最高的指挥员必须当“一号队员”,即第一个进入事故现场、进入灾区,实施侦察、掌握情况,任务完成要最后一个撤离。多年来,淄矿救护大队在不断加强救护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每天都会拿出固定时间让队员进行实物操作训练,从使用到维护,从日常保养到故障处理,对各种仪器装备都要一遍一遍地反复演练,以提高队员们的救护技能,并使其能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更快更好地完成抢救任务,增加队员间的默契程度,提高整体作战水平。
 “这也是这么多年来我们能够实现安全救护的一条主要经验,如果指挥员不到现场,制定的方案就可能脱离实际。”李刚业说,只有领导带了头,队员才会有劲头,无论训练还是实战,这都是铁律。特别是身处险境的实战,指挥员率先冲在前头,既可稳定军心,又能鼓舞士气,整体战斗力也会随之提升。 

鸿雁 发表于 2016-6-3 14:45:18

祝贺见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救援线上,他们与死神作战 60 余载! ——记山东能源淄矿集团矿山救护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