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弃稿中找不足
当新一期报纸或者杂志来到班组,立刻就会引来众多同事抢着观看,要先睹为快。而对于通讯员就不一样了,他们首先是找自己的名字,结果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看到自己名字的人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落第失意者难免会垂头丧气。现在有了网络也是一样。为什么有的通讯员能如愿以偿,而有的通讯员却无缘上稿呢?那就是你的“付出”没有变成编辑的“最爱”。现在让许多基层通讯员很头疼的事就是稿件上稿难,自己挖空心思,辛辛苦苦“爬格子”,满怀希望发出去,却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按常理来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如果不得要领,也可能是“十分努力,一分收获。”为此,有的通讯员写稿热情锐减,以至“金盆洗手”、“刀枪入库”,放弃了曾经的写稿爱好。对企业的宣传报道工作来说,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损失。当然,大部分通讯员则从“用稿难”中“悟”出了“真经”,使自己的稿件上稿不断。
笔者认为,还应该从自己不见报的稿件中找不足。实事求是地说,稿件上稿难其稿件质量不高是一个普遍的原因。稿件不被编辑认可不外乎以下几点:大而空、“见物不见人”、稿件亮点少、没有新意、活鱼不活时效差、采访不深入、表述不明确等等……如果稿件做到了紧扣主题,切合题意;新意特别,简明扼要;准确全面,表述清楚,我想编辑不会不用这样的稿件。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该把握每一个时期的宣传动向,掌握宣传的脉搏,要善于观察,勤于积累,时时、事事、处处做有心人。还应该仔细揣摩别人的优秀稿件,汲取精华。一篇好的稿件,必须做到深入细致的采访,注重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要善于提炼,从不被别人看好的一些“瓦砾”中发现“真金”。当然,和编辑进行及时的沟通也很有必要。通讯员都应该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和反复实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使新闻写作的方法了解的再多,也是无济于事的。道理十分浅显:没有路,固然难达目的地,有了路,你不走,也枉然。
新闻写作技巧,靠的是多写多练,只有刻苦地实践,并在实践中摸索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从不上稿中找不足,对我大有裨益,“爬格子”是件苦差事,涉及方方面面,有道是功到自然成,关键看你付出了多少,得不得法。 越是苦过,越知道努力的重要,越能享受收获的快乐,努力付出的过程。
回 1楼(蓝鹰) 的帖子
王老师说得深刻!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