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yst 发表于 2016-6-6 20:58:51

淄川:蒲翁的古法农耕“搬进”现实生活

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而他的农学著作《农桑经》,就知之者甚少了。现如今,在蒲松龄故居的北邻,有一个把《农桑经》的原始种植法“搬到”现代生活中的古法农耕园--松龄农耕文化园,是一处集农活体验、美食加工、休闲游玩、采摘品尝的健康生态田园。
6月4日,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袁家村的松龄农耕文化园里,人头攒动、热闹异常。40名青年志愿者各自带领孩子来到园里进行认知、采摘体验。“这种草是拉拉秧,学名葎草……”工作人员耐心地为大家讲解着。认知各种草、拔草喂兔子、体验农活、摘菜洗菜、帮厨……大人小孩忙的不亦乐乎,在300米长的观光长廊下,吃着园里的放心菜、木柴烧出来的农家饭格外香甜,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文化广场、水车、水池、文化长廊以及准备建设的国学书院……与普通的农耕园不同,走进松龄农耕文化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元素的存在。园区内,“杜绝化学肥料农药激素,迎来人生健康快乐和谐。横批:蒲松龄古法农耕。”一幅别具特色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竹子做成的小围墙上张贴着各种传统农耕小知识,比如“鱼藤水、大蒜水”等常见的十大自制生物农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苘麻、马屁泡等植物的简介等。
“所有的种植都是严格按照农桑经里的做法进行的,前期流转的80亩土地,我光买醋糟和牛粪就花了20多万元。牛粪都是腐熟了灭菌以后使用,一点臭味都闻不到。”园区负责人高绪忠介绍说。原来,该文化园采用蒲松龄古法农耕技术,打破现有的农耕方式,用醋糟对土壤进行消毒杀菌,用牛粪有机肥对土地进行营养改良,对种子进行代代优选,杜绝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对人体有害物质,保证生产原生态的农副产品,扎好产品种植、加工、生产的生态源头关,强调生物链、生态链的自身循环,确保消费者看着养心、买着放心,用着安心、吃着舒心。
为什么会想到建古法农耕文化园?高绪忠告诉记者,他经营着一家淄博中正电器有限公司,以前也到处吃过不少东西,但是很不放心,为了吃上放心菜,他最初是决定流转部分土地自己种菜。但为了更多人的健康,他从2015年6月开始,他先后从袁家村流转了300亩土地,建立松龄农耕文化园,今年还计划从邻近的莪庄村再流转近200亩土地。工程分3-5年建设,一期工程计划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水、电、路、管道、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现已投资300余万元。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坚持“动、静”结合,构建原生态农产品园、休闲静心园、亲子游玩园、特色水果采摘园、趣味体验园、国学传承文化园6大园区。
进入松龄农耕文化园的认养体验区,茄子、韭菜、辣椒、西红柿、小油菜……一垄一垄的整齐有序、绿意盎然。每天下午,尤其是饭后,这里就显得格外热闹,天天会有20多人在自己的认养地里除草、浇水等劳作。由于松龄农耕文化园地处近郊,又是天然富硒土壤,所以认养的人很多,现在已经有30多户了,还在逐渐递增。每家认养的土地大约有20米长、3.6米宽,园区一共可收纳100户。认养费用分三个级别,缴纳保证金分别为5000、30000、50000元,对应的管理费为3000、1000、0元。
对于如何管理园区专门制定了细则,不允许私自带肥料、食品及转基因种苗进入园区,一律用园里选育的优良品种、用豆箔、麻什、农家肥、草木灰灭菌作为肥料,用辣椒水、大蒜汁等灭虫,由于灭虫效果可能不如灭虫剂,他们就多花点人工,多打几遍蒜汁或辣椒水……严格按照古法耕种。种植区也是如此,新建的5个冬暖式钢构大棚里黄瓜、哈密瓜、甘蓝等长势喜人,完全健康放心,随手摘下来就可以吃。
由于是古法农耕,园区需要大量的人工,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至少有70多人在园区内打工。50多岁的赵文芳高兴地说,自从园区建设后,她家的收入提高了不少。一亩地光流转费就1000元,在家门口的园区打工一天还能挣80元,而且比以前还轻松。
“这是我们的古法制作区。”高绪忠指着正在施工的一大片区域说,“今年就计划用古法酿制酱油、醋,生产古法豆腐、粉条等。”据悉,园区内还种植了50亩无花果、60亩桑葚,计划建立国学书院、诚信市场,真正把健康、休闲、体验、生态富硒、聊斋文化、工艺品制作、国学讲堂等元素融入到农耕文化园中,给消费者留下难忘的记忆和无限遐想,让身临其境者流连忘返、乐在其中。
(闫盛霆 仇慧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淄川:蒲翁的古法农耕“搬进”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