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社会环境需要改变
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社会运转环境而言,有几个方面问题值得重视并应加以改变。其一,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运转环境。现实生活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很多,比如假冒伪劣产品、服务冲击优良产品、服务,甚至部分地取而代之,使社会深受其害,将消费者培养为产品、服务专家最具有典型性。对伪劣产品及服务泛滥的容忍,挤压了高质量产品、服务的生存空间,使得提供高质量产品、服务的主体生存艰难,降低了对精益求精工匠的需求。
其二,崇尚大师贬低工匠的社会运转氛围。崇尚大师没错,我们的问题是,割裂了工匠与大师之间的关系,常态性地贬低工匠价值。比如在高校说谁是教书匠,就是在批评谁无能,结果出现了既缺乏工匠,也难以促生真正大师的尴尬局面。
其三,不尊重能工巧匠的历史传统。我国历史上不缺能工巧匠,也不缺能工巧匠创造的巧夺天工的成果,但是却缺乏对于能工巧匠的尊重,能够载入史册的能工巧匠微乎其微就是明证。
工匠精神问题的提出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今,粗放型方式生产、输出、交易产品、服务即可获得高额利润时代的过去以及对高质量及品质的产品、服务的社会需求迅速增加,社会供应不能满足的问题马上凸显出来,产品、服务提供者缺乏符合要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是重要原因,这种缺失也成为市场精细化技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社会需求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我认为,就我国当下而言,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社会合力,在全社会形成培养、尊重工匠精神的氛围。
第一,用法律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假冒伪劣产品、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公害。比如,食品安全保障有法律制度设计,但因执行不力,食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制裁违法,保障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第二,崇尚大师与尊重工匠相结合。高水平工匠的普遍存在,是大师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大师匮乏的首要原因是高水平工匠的缺乏。很难想象,只有大师却没有支撑大师存在的社会基础的创新型社会。社会不应看低甚至蔑视工匠,而应促生尊重具有工匠精神工匠的社会氛围。
第三,消除道德泛化,防止道德拔高。道德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不能逾越其范围,尤其不能以道德评价作为衡量所有社会现象、行为的首要标准。比如,各地、各行的职业、专业最美人评选,有些会进行道德形象的拔高,把实实在在的人弄得高不可攀,把真人弄成假人,把真事情弄成假事情。要避免在评选及宣传报道上对典型人物进行道德拔高的套路。
河南洛阳市张景峰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07日 19 版) 感谢新宇老师带来快乐分享,问好辛苦老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