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
家,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港湾。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一种东西渗透于我们的身体里、交融于我们的精神中、呈现在我们的脸上,这就是家风。于我,家风不仅是成长的印记,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
我出生在微山湖畔一个名为安庄的小村庄。150多年前因灾年,祖辈们从山东巨野县逃荒而来,以湖为生,靠打渔和开荒糊口,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在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移民村里,我们宗姓家族由最初来拓荒的几家兄弟,一辈又一辈在这里繁衍生息,血液里流淌着山东人特有的豪爽与朴实,骨子里藏匿着永不放弃的拓荒精神。或许受孔孟文化影响,我家特别崇尚文化、重视教育,劳作之余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耕乃本,读至远”一直被尊崇。
追溯历史,我家是一个传统的耕读世家。家里的老一辈人只要坐在一起,便会神情自豪地谈论起自己的先祖,我家家谱在记最早的是宋朝名将宗泽,他自幼随家人参加劳动,农闲则在长辈的教导下读书识字,后考取功名,步入仕途,为人刚正清廉,为官造福一方,为将英勇善战,以忠义闻名。先祖的功绩和品行不仅是我们的骄傲,也成为我们精神上的引领。以后无论朝代如何更替,祖祖辈辈一直以半耕半读持家,一边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一边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即使家中没有达官贵人,也广受当地乡绅的推崇和乡里乡亲的敬重。
后来,世事虽然发生了巨大变迁,但我家不变的依然是以勤谋生、以德做人的耕读传家的家风。
出生在民国时期的祖父,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他上过私塾也进过新学堂,不仅好读诗书还潜心医术。那时的农村非常穷困,能糊口就不易了,只要愿意跟在身边识文断字的,祖父就非常欣慰了,从不收钱,过年时只象征性地收些点心。祖父的医术在远近几个村庄小有名气,经常有村民来找他看病,只要病人有需要,不管路途多么遥远或者天气如何恶劣,他都欣然前往,有钱的给点医药费,没钱的就给点粮食,家里困难的祖父就分文不收,医者仁心是祖父一生的坚守。因祖父有文化又写的一手好字,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宁愿把家里的事放一放,都要过去帮忙,写门联、写礼薄,跑前跑后忙着张罗。祖父虽然在我很小的时就过世了,但他的品德与操守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尽管祖母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她在祖父的熏陶下,言谈举止中总是透露着淡淡的书卷气,“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在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祖母一生勤劳简朴、为人谦和,而且治家有方,处理任何事情从不偏不倚。父亲兄弟四人,各自成家后比邻而居,家庭琐事哪家都不少,但从我记事起,一大家子人没有拌过一次嘴、没有红过一次脸,不仅如此,谁家有了难处,大家都是倾力而助。祖母对我们堂兄妹几人也是疼爱有加,我们就像亲兄妹一般,和我年龄相仿的整天打闹嬉戏在一起,年长些的总是温和地督促我们年龄小的弟妹把功课做好。我就是在这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长大的,友善谦让的种子不知不觉就在心里种下了。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家族兴衰,重要的是德行。
我的父母出生在建国前,由于连年战乱和天灾,他们经常过着食不裹腹的日子,母亲只上过扫盲班,父亲上到初中便去参军了。虽然他们学问不深,但一生克勤克俭、积善成德,用自己的言行向儿女诠释着许多做人的道理,用自己的德行营造着淳朴的家风。父亲在部队入了党,是一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对党一腔赤诚,对人一颗真心,虽没做过惊天地的大事,倾其一生所做的不过是一些平凡之事,但我从这些点滴小事中,渐渐体悟出了父亲的忠厚、坚忍、诚信……这些好的品性也成了我人生的底色。
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家里家外全靠母亲一人操劳。柴米油盐、缝补浆洗,母亲张罗操持自不必说;就连田里的耕地拉犁、秋种夏收,大都是母亲在做。母亲每天早出晚归,脸上过早的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可从来没有从她嘴中听到一句牢骚、一句抱怨,经常对我和哥哥说的就是,“要本分做人踏实做事,要讲良心懂感恩,要能受委屈肯吃亏……”虽然只是些普普通通的话,但犹如戒尺一般约束着我的言行,让我在年少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价值观和做人准则。
如今走出农村的我们已经不再需要耕田种地,但耕读传家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优良家风,它早已融入到我的血液里。就算成为“五谷不分”之人,但只要恪守自食其力的底线、追求锤炼品行的境界,我想这也是另一种意义的耕读传家。
中煤大屯公司 孔庄煤矿 宗慧芹 221611 0516-8903694515952229235 zhqxc@foxmail.com 现在读书的少了,还能把读书当做传家宝,延续下去,很有教育意义。是教人育人的好做法。
读后很有感触,受益匪浅。
好文章,传递正能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