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陪您变老
今天一早,我照例对女儿苦口婆心地嘱咐着:“这几天特殊时期,多穿点衣服,不能吃冷饮……”类似的话语每天不厌其烦地继续着,女儿则常常表现的不耐烦,嫌我唠叨。我无奈地摇头,转天又会重新上演新的内容。这一幕,何其的熟悉啊。这种关爱的“唠叨”就像赛场上的接力棒,不知不觉地从父母那里传承到我们的手中,我们也是毫不吝惜地发挥着“唠叨”的爱心作用。
喜欢读《目送》《背影》等作品,让我感动,让我心底柔软,也让我热泪盈眶。夜幕下,细雨飘飞,车水马龙,我会突然的潸然泪下。想起父母那报喜不报忧的爱,不管是母亲生病,还是父亲腿受伤,或是发生一些不如意的事,他们选择的都是隐瞒,怕我们担心,怕影响我们的心情和工作。
只有唯一的一次,母亲事后谈到她拔牙的经历,她是自己一个人去,找的是一家小的诊所,拔牙的过程中,鲜血直涌,小医生吓跑去搬救兵,去了很久。
她说,那个时候头晕眼黑,心慌得厉害,她也害怕了,她想的是“我还能见到自己的孩子吗?”听着,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我发脾气责怪母亲总是这样,一辈子处处为我们着想,不愿给我们增添一丁点麻烦,什么事都自己抗着。
作为子女,我们要善于看穿父母的这种坚强,而且越早越好。龙应台《目送》结尾告诉我们,不必追。但我想,我们应该追,至亲之情,不要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而是你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
“父母在,不远行”,我一直信奉这句名言。我在部队锻炼三年,有个机会可以留在那里,但是我总感觉离父母远了,心也不近了,亲情似乎也淡了。我毅然谢绝好意,回到了家乡。直到工作多年后,战友们、朋友们相见,还对此众说纷纭。我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也不留恋大城市的繁华,生我养我的小村镇虽然有些落后,但这里有我的亲人,我没做什么,但我近距离的陪伴了父母,一年又一年。
在读过的书中,一个美好的画面总闪现在我的眼前:龙应台在洒满阳光的老屋子里,在古老的铜镜面前,耐下心来帮老母亲洗脚去死皮老茧,修剪指甲……
这个画面也让我羞愧,人到中年的我从未帮六十花甲的母亲洗过一次脚,似乎也不曾作过一次深情的拥抱和爱的亲吻。这里面有东方人传统的表达方式的原因,更有我自身需要反思的地方。
我对女儿嘘寒问暖,关心和照顾的无微不至;对父母呢?做的很不够,缺少这般的细心和耐心。无非是经常打打电话,母亲会千篇一律的说“一切都好”;双休日去陪陪,或者给母亲购置点服装等。
而每次回家,都是母亲忙着给我做好吃的,有心去帮帮忙,也被“轰”出厨房,让我歇着玩去。看着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仰望着袅袅炊烟,闻着熟悉的地锅菜的香味,感觉无比的幸福和心安。
父亲的牙齿掉了不少,没有牙齿的支撑,嘴巴瘪瘪的,顿显老态。看父亲年轻时的照片,一名英俊威武的军人,写字、文章都很好,常为村里人写写算算的。或许是父亲的影响,我也喜欢写写文章,多是电脑打字,字写的没有父亲好,羞于见人。
我们姐弟几个,多次劝说父亲,他才去镶嵌了假牙,但每次吃饭,他吃着吃着就放下碗筷,说吃得没意思,假牙是感觉不到饭菜的香味的。那一刻,我们都有些伤感,自然规律是不可逆转,这是每个儿女在面对双亲时最无奈的事实。
今天的我还是不善于对父母说“我爱你”三个字,母亲节和父亲节时也只会说“爸妈,节日快乐”。但我知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会用以后的时间、用实际的行动来表达。
在一个风清日暖的日子,帮母亲洗洗头,剪剪指甲,唠唠家常;在明媚的阳光下,立正姿势,抬举右手,一名曾经的小军人向老军人恭恭敬敬地敬一个军礼。当然还有很多力所能及的小事,我庆幸我还有时间可以慢慢去尝试……
“你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朴实无华的歌曲,正中我心底,每一句都那么走心,简单平实却充满了浓浓爱意。
什么都不必说,就让我们这样去做,让我们陪您慢慢变老吧!
作者:大屯公司陈春红 谢谢美文,感谢老师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