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母亲都是淳朴善良的农村人,他们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更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他们是伴随着贫穷和饥饿长大的,母亲甚至是文盲,一位普通的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的农村妇女,一双粗糙的手握不住一支细细的笔。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再往前追究三辈,父母的原生家庭也没出现过一位官人或者知识渊博的学者,他们是根红苗正的贫下中农,然而正是这种成长的环境,让父亲母亲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上世纪70年代中期,父亲进矿做了一名矿工,家里的生活才慢慢有了改善。虽然父亲母亲都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没有多少高深的人生道理,更没有值得称道的家风家规,但他们的勤劳和善良却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我们姐弟一直是在“放养”的状态下长大的,因为那时生活在农村,孩子多、收入少,一家老小仅靠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是远远不够的,母亲不仅要承担起照顾我们生活的重担,还要收种家里的几亩田地,农闲的时候帮人做些小活计贴补家用,很少有时间顾及我们的学习生活。农忙的时候,为了不耽误父亲在矿上的出勤,炎炎烈日下,母亲一个人在田里默默忙碌着,累了就在田间地头坐会,饿了就掰块干粮就口水,现在想想那些日子真的很辛苦。但母亲从不喊累,回到家还能笑着为我们做饭洗衣,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母亲与人为善,妯娌之间、邻里之间都相处的很好,在村里威信很高,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会找她帮忙。母亲常说,过日子就是这样,你不动就没有收获,能劳动才是最好的。她的这种乐观、开朗的性格给了我很多动力和支持,以致现在累了或者生活出现困顿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母亲。
也许正因为父母小时候吃过太多的苦,所以他们最大的希望是让我们都能好好学习,脱离农村,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为了让我们安心读书,母亲从不让我们下地干活,省吃俭用给我们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想想那时候不懂得母亲的用意,常常怪母亲对我们要求太严格,真是感到惭愧。是啊,母亲吃过没有文化的苦头,要强的她又怎会让孩子们再走她的路,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姐弟三人没有让父母失望,全都如愿考上大学,成了让人羡慕的城里人,这在我们村里是第一家,甚至在附近几个村子都是出了名的。父母也很开心,常常跟我们说,看着你们一个个都成材了,我们脸上也有光啊,咱们祖辈也算烧了高香啦。
母亲嫁给父亲之前有过一次婚姻,前夫在给生产队运输货物的时候不幸出车祸身亡,留下一个仅两岁的男孩,也就是现在我们一直叫着哥哥的人。后来经人介绍,母亲和父亲重新组建了家庭,母亲很想把哥哥带在自己身边,由于当时农村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哥哥的爷爷奶奶说什么也不让母亲把孩子带出来,但同意母亲随时看望他,无奈之下母亲只有放弃。善良的父亲知道母亲思念儿子,便经常让母亲把哥哥接来家里小住几日,再后来又有了我们姐弟三人,家里人口越来越多,父亲并没有嫌弃,依旧在寒暑假的时候把哥哥接过来住一段时间,而且还让我们姐弟一定要情同手足。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我们感情一直很好,经常相约一起回老家看望父母,力所能及的为父母做些事情。这件事情从小便在我们兄弟姐妹心里扎了根,告诉我们做人要善良,要懂得感恩,也许父亲并没意识到他的作为会在儿女心里产生这么深刻的影响,我们一直在这种融洽的环境里长大,兄弟姊妹几个感情深厚,这让我们更加敬重父亲。
父母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本分,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要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与人为善,才能为上人。上学的时候,父母亲不能在学习上给我们太多帮助,但他们会经常询问我们的学习情况、有什么困难,让我们和同学好好相处,听老师的话,在他们眼里,这样才是一个好学生。每到期末放假的时候,看着我们拿着的一张张奖状,他们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好像这世上没什么事情比这更让他们开心了;长大后,我们各自有了工作、有了家庭,在不同的城市奋斗着。父母亲也老了,他们把一生所有的时间都给了我们,忙忙碌碌一辈子,终于可以放心地安享晚年。父母的一生是平凡的,甚至是他们那个年代最底层的典型代表,他们经历过苦难、饥饿,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他们不讲究吃穿,没享受过物质和精神所带来的刺激和快感,但他们的淳朴、善良和乐观,他们的勤劳、真诚和无私,却让我一生受用。
作者:大屯公司作者:●侯宪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