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pzp 发表于 2016-7-18 09:30:46

给灵魂做“减法”(悦读)

张桂辉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18日   05 版)
  人,是有灵魂——心灵与思想——的动物。在怎样管控灵魂问题上,不同个体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比如,有的人喜欢给灵魂做“加法”,有的人乐意为灵魂做“减法”。

  有作家曾描写过人类的两种灵魂。一种是做“加法”的灵魂。这种人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希望与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好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声音。另一种灵魂做的是“减法”。这种人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没太大关系,他们主动给自己的灵魂降噪,以期不被外界所发现、所记挂。

  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平心静气、心无旁骛者,似乎为数不多。相反,惯于给灵魂做加法,喜欢抛头露面、彰显自我的人倒是不少。君不见,有的人只要有机会,不是东拉西扯、侃侃而谈,便是谈天说地、津津乐道。不少人喜欢把逛街购物、唱歌喝酒,头疼脑热、感冒鼻塞之类的闲事琐事无聊事,统统发到朋友圈里去。如此执着地做“加法”,更多是为了彰显自己、引人关注。

  英国教育家赫胥黎说过:“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不怕寂寞,喜欢孤独,就是灵魂的“减法”。在我们身边,退下来之后不甘寂寞,或想方设法到某单位做顾问,或自告奋勇去某协会当会长者,还是大有人在。美其名曰“发挥余热”,实则多多少少给基层增添了麻烦与负担。

  诸葛亮临终前,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写进《诫子书》。告诫子孙不能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专注地修心学习,就难以实现远大的目标。陶渊明最末一次出仕是江西彭泽县令,只短短80多天,他便弃职而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描写的正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钟情灵魂“加法”也好,选择灵魂“减法”也罢,是个人的喜好和自由。所以,说了那么多,也不能强求,大概也只有各人多“问问灵魂”尔。

  (摘编自2016年6月19日《解放日报》,原题为《灵魂“加减法”》)

幸福海边 发表于 2016-7-18 17:35:52

感谢王老师带来分享,问好辛苦老师

幸福海边 发表于 2016-7-18 17:36:52

给灵魂做“减法”太实在了

幸福海边 发表于 2016-7-18 17:36:58

羊君 发表于 2016-7-19 15:22:36

回 楼主(wxpzp) 的帖子

感谢老师分享!问好!

羊君 发表于 2016-7-19 15:23:55

回 1楼(幸福海边) 的帖子

感谢老师来访!问好!

羊君 发表于 2016-7-19 15:24:42

回 2楼(幸福海边) 的帖子

老师回帖辛苦!赞一个!

羊君 发表于 2016-7-19 15:25:21

回 3楼(幸福海边) 的帖子

专页有你真精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给灵魂做“减法”(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