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人】驰骋在创新最前沿——记鲍店矿机电副矿长马刚 (7.11)
卓绝、辉煌、奇迹……这样的字眼总是和一些人的名字连在一起。这是以人品人格赢得成功的人,这是把才能才华投入事业的人,这是用胆气胆识书写精彩的人……鲍店矿副矿长马刚属于这样的人。马刚,1994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专业,工作20多年来,一直驰骋在科技创新最前沿,多次被评为山东省设备专家、建设项目评标专家、设备管理优秀工作者及济宁市煤炭优秀科技工作者、兖矿集团首批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等称号。2015年被聘为国家第五批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今年6月又被聘为煤炭行业机电系统技术专家。
临危受命扭“乾坤”
2014年3月,一纸调令把马刚从集团公司机电部调到已空缺一年多的鲍店矿机电副矿长位置,面临的是一个极难收拾的“摊子”:皮带机道淤满煤泥,机电设备老化;吨煤电费16.48元,位居全公司最高;被公司多次挂黄牌,并列为机电督导单位……
“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马刚上任的第二天,就带领分管机电的副总、机电科领导班子深入各单位听汇报、摸情况,查问题、想对策,制定了矿机电工作“一年打基础,两年上水平,三年创一流”规划,并与每个单位一起制定“三年规划”和阶段目标;确立了以修理设备、整治皮带机道、开展系统改造、设备更新换代为内容的机电大会战“修、治、改、代”“四字”方针。
新思路的出台,犹如一支清醒剂,使机电工作人员由茫然到释然、由被动到主动、由因循守旧到创新开拓。仅两年多时间,矿吨煤电费降到平均10.94元,最低月份低于8元,节约电费3000余万元。2015年,主井提升影响生产时间下降了77.9%,今年上半年仅为26分钟,创出0.062分钟/万吨的最低水平。
2014年4月,接手矿选煤厂技改工程这个任务,对马刚来说也是措手不及。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抗争的鏖战,由于施工方原因已导致工期滞后15天,马刚与施工方同吃同干同休息,中间只回过一次家拿衣服,上下楼的3分钟时间,车子发动机都没有熄火。6月18日,技改工程带煤联合试运转一次成功,比预定完成时间提前了12天,成为集团公司实施选煤厂技改项目中工期最短、投资最省的矿井。“我干了这么多项目,没有一人像马矿长这样累”,项目承包方经理由衷感慨道。
从2013年开始,该矿家属区出现污水井溢水现象,由于污水站设备老化,应急措施只能解决一时,进入2015年,家属区已到处污水横流,群众怨声载道。当年8月,马矿长当机立断,与上级部门汇报后,决定新建一个污水站,同时,为让职工过个舒心年,把原本需8个月的工期缩短至4个月。时间紧、任务重,在施工和安装过程中,难题一个个接踵而来,马刚几乎每天都要开协调会,有时一天开好几个会。2015年12月,日处理能力一万两千立方米的标准化生活污水处理站正式建成,彻底解决了污水问题,并成为集团公司和邹城市环保工作的一大亮点。
勇做创新“弄潮儿”
6月30日,该矿表彰了185项群众性“双创”成果,其中,有50%以上的项目来自马刚分管的机电、环保、煤炭洗选加工等专业,天网工程、事故案例演示动画制作等4个项目荣获一等奖。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在马刚看来,创新就是一场头脑风暴,而真正把技术应用起来才是创新的成功。
2014年9月的一天,马刚在外学习交流中了解到永磁电机的性能,“如果用在矿井,效果肯定好”,在矿调度会上,马刚把这个想法说出后,立刻引起大家质疑:“省煤矿还没有一家用过,咱矿技术不成熟、环境也不适应”、“如果出问题,就得停产”、“高投入能否带来高回报”……“不轻言放弃”是马刚的性格,他带领着精兵强将一次次论证、一次次去厂家调研、一次次在各种环境中试验,2015年4月,大胆引进一台矿用隔爆型永磁同步变频电动机,在井下2309运输皮带投入使用并成功运行,受到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希勇,总经理李伟和煤业公司总经理吴向前的高度评价,目前已在全公司推广。
“如何保证主井足量提升”一直是煤矿技术革新的难点。箕斗提升时启动、加速度、减速度都已优化到极限了,马刚将思维瞄向了箕斗的阀门开启上,2014年12月,通过优化提升机主控程序,挤出了“1秒钟”;2015年8月,实施卸载气控改造,再次压缩“1秒钟”。这两个“1秒钟”,年增加提升能力20余万吨,相当于创效近1亿元,2015年四季度,38次刷新主井提升记录,日产、月产创建矿以来最高水平。
提及已在兖矿集团极富盛名的鲍店矿“双创”基地,分管这项工作的马刚,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2015年7月以来,先后建立了以李洪启、王燕、王维福等劳模及技能大师名字命名的6个创新工作室,完成创新成果400多项,创效达2.8亿多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马刚把7名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职工聚集起来,组建了“互联网+”创新工作室,仅一年时间,完成OA系统二次开发、人员定位考勤系统、暖心及“双创”基地无线网络覆盖等13项课题,累计创效600多万元。
他还积极参与对赵楼、吉新等新建矿井建设及公司其他建设项目的设计审查,对菏泽能化、山西天池和贵州各矿供电系统提高抗雷能力和系统优化提出技术方案,尤其是在国泰化工和国际焦化项目审查中,通过对供电系统优化,分别节省投资近1000万元、500多万元。
马刚主持的多项创新项目和技术领先于同行乃至全国水平,如推进智慧皮带建设,在行业内首次采用“三电平永磁伺服变频器直驱方式”,省内首家使用“纺纶胶带”,公司首家采用高分子托辊,并自行研制应用滚筒逆止器,建成智能型胶带运输系统,年节约190万元;“煤矿塌陷区线路治理技术研究”获全国煤矿职工技术创新一等奖、山东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技术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8篇学术论文被EI或SCI等国际科技检索系统收录。
点燃人才成长“引擎”
3月29日,在矿皮带工区会议室,7名管理人员认真埋头答卷,职工代表严肃监考;30分钟后,7名管理人员依次接受5名职工考问……这场不寻常的考试,是马刚为管好用好区队主要领导,今年新推行的“职工考干部”模式,即每半年对管理人员进行理论测试和竞争性比武,由职工担任评委,最后排出名次,奖励前两名、处罚后两名。如今,自觉充电、自发学习在干部职工中已蔚然成风。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马刚认为,推进矿井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瓶颈”也在于人才。两年来,他积极探索和实施人才培养新模式,干部职工创新创效激情空前高涨。
以青年创新人才培育为重点,分专业开展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讲解、副总以上领导授课、劳模大师座谈交流等形式,先后举办9期培训班,组织外出交流学习12次。建立“人才库”,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累计签订名师带高徒合同57对。实施“大学生班组长培养”计划,建立“以工作室成员为第一梯队,工班长及业务骨干为第二梯队,新分大学生为第三梯队”的“123梯队”培养模式,启用16名大学生任班组长。
创建机电工作QQ 群、专业技术微信平台和“互联网+机电”网站,采取科室技术员“一对一”协助分管副总工作;建立管理人员和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打破“论资排辈”传统用人观念,大胆启用年轻管理人员;推行机电运行工、维修工“两岗合一”和职工精准操作、管理人员包岗连挂、交接班填卡等制度,创新实施大型检修工序图标控制,组建动态应急抢修队伍……一系列先进管理方法的运用,不仅提升了团队素质,还把工作推向到一个新领域、新高度。
水不激不跃,人不励不奋。马刚先后制定了《群众性创新创效成果评选办法》、《创新创效项目知识产权内部交易制度》等激励政策,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一大批80后大学生和技术人员得到充分锻炼,并走上了管理岗位,“是矿井良好环境激发了我们求知、上进的欲望”,去年10月被破格提拔为副区长、参加工作仅8年的宋永亮、刘班如是说。(林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