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陕蒙基地飘扬——记物供中心陕蒙物供团队
陕蒙,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在此交融汇聚。
有人说她是绿色的,因为这里有有蓝蓝的天空、美丽的草原;
有人说她是红色的,因为这里印下了老一辈革命家走过的足迹;
还有人说她是金色的,因为这里有黄沙漫漫的毛乌素沙漠,有沟壑纵横的巍巍黄土高原,更有着为人们带来滚滚黄金的矿产宝藏。
兖矿将千万吨矿井群、煤化工产业群、煤制油“一号工程”根植于此,打造着主体产业转型升级新的增长极。一批又一批的兖矿人追随驻外开发的脚步,战黄沙、斗严寒,构建着兖矿的崭新“未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物供中心与兖矿项目开发同步,由陕蒙供应总部和金鸡滩等四个供应站组成的陕蒙供应部,与项目建设者们同吃同住同奋战,见证着每一个项目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29名党员干部带领着50多名物供人,想生产所想、急生产所急,不辞辛劳,日夜奔波,唱响了一曲奉献之歌,用责任和担当,让鲜红的党旗在陕蒙基地猎猎飘扬。
“不能让任何一笔业务在我手里耽搁!”
今年44岁的共产党员杜启振是物供中心陕蒙供应部计划采购组组长,被部长蒋鲁笑称为“好用的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从荣信化工基建时期的茫茫戈壁,到山沟沟中的文玉,从安源再到如今身处沙漠腹地的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的工地上,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2012年11月的那段时间,是杜启振驻守荣信化工最为煎熬的日子。
尽管调入陕蒙物供应部之前对创业的艰辛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可是当杜启振和同伴驶过了无人烟的荒漠,第一脚踏上达拉特旗的工地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动了:没有住的地方,创业者们搭帐篷、打地铺;没有办公场所,大家在临时搭建的彩板房里办公;没有休息室,就在少有的阴凉处席地而坐;没有食堂,人们在临时支起的大锅旁围坐而食。
面对此情此景,杜启振的斗志和意志被无限激发!“跑赢荣信速度!”这是作为“粮草官”的他让大家尽快走过这段艰苦的岁月的唯一办法!
面对大量繁杂需求计划,他象上紧了发条的钟表,昼夜不停:白天在工地收集计划,沟通规格型号,落实需求,晚上回到租来的房子里继续“战斗”,困得实在睁不开眼,顾不上抖落床单上积了一天的细沙就草草的倒头睡下。一天十几个小时、一月上百条计划的工作强度终于把杜启振这个体壮如牛的“战士”累倒了,或许是使用电脑时间过长,或许是精神压力较大,又或者是强烈的紫外线刺激,杜启振开始视物模糊,随后一只眼睛发红、疼痛。同事们实在不放心,把他“拽”到呼市红十字会朝聚眼科医院,经诊断为虹膜炎,需要连续一周向眼睑注射激素和消炎药,为了不影响工作,杜启振回到达旗就近打针,每一次针扎下就是一阵钻心的疼痛,他的手紧紧的抓着床边,浑身冒汗,血水凉凉的从眼眶中顺着脸颊流下……治疗期间,他让同事找来不用的镜架,用黑布将病眼遮挡,坚持用另一只眼继续做订单。
有人劝他“别太拼”,他却说:“非常时期不能让任何一笔业务在我这里耽搁,我是党员!”
责任=“5+2”+“白+黑”
2015年6月,一封感谢信递到了物资供应中心,信中这样写道:
“……物供中心陕蒙供应部位于纳林陶亥镇的供应站克服了人员少、任务重,又兼顾安源、文玉两矿供应工作等困难因素,不辞辛苦,不分昼夜,保障了我公司重载试运转期间的物资供应,充分表现出一家人一家亲的思想境界。”
“保供是我们的天职”。面对如此赞誉,物供中心陕蒙供应部39岁的站长、共产党员李海斌谦虚而低调。
李海斌团队所服务的安源、文玉等三对矿井地处荒漠之中,四周渺无人烟,冬、春气候恶劣。李海斌从2014年12月底带兵入驻,面向这三个矿井供货,现有成员10人,党员7人,其中从事计划、采购人员4人。
2015年初,集团公司管理系统ERP四期上线,物供中心在系统中的计划采购流程、物资分类、物料编码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一边是物供人员与系统的深度磨合,一边是矿井基建转生产物料结算给出的紧急时限,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系统慢,巨大的挑战让站长李海斌夜不能寐。
“怎么办?只能迅速的把压力变为动力!”李海斌拿出“逢敌亮剑”的勇气,带领大家持续发扬“5+2”、“白加黑”的工作精神,加班加点,全力以赴!
“矿上客户终端网速只有200兆,上班时间大家集中使用,网速非常慢”,党员刘刚说,“大约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我们集中结算,进行ERP系统操作,同时整理2014年基建业务,常常加班延点到凌晨,大家都非常珍惜这个时段,因为只有这时,别人都入睡了,网速才会变快点……”
站长李海斌、副站长骆光林看到“战士”们每天持续作战十几个小时,有人一天也就能睡上三四个小时,异常心疼,当起了勤务员,去食堂打来热汤饭菜,催促着大家先填饱肚子再干活。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深深地感动和感染着生产矿井的同仁们,矿方多次到供应站慰问,提出要向物供中心陕蒙供应部驻矿供应站的同志们学习!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李海斌团队不仅如期完成了基建项目结算,还完成了1.51亿元的年度保物任务。
信任是最好的管理
42岁的白涛现任金鸡滩供应站党支部书记、站长,2010年11月进驻陕蒙,是供应部的元老。2014年2月到金鸡滩煤矿时业务人员只有3人,面对千万吨级大型矿井的物资供应,作为管理者的他没有被任务重、人员少的现实困难吓到,“信任”成为他带队克难攻坚的“法宝”。
会多、事多、业务多,正视这样的现实,白涛自觉分身乏术,遇到紧急事务需要处理时,他就把到矿上参加生产会议的任务交给共产党员、老业务员张世敏。
“我们供应站的同志个个是业务尖兵,工作安排给他们,我很放心。”
面对如此信任,作为党员的张世敏更觉得工作光荣而神圣,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在各项工作中身先士卒,做好表率,和团队成员共同为兖矿“一号工程”的天字号矿井做好物资保障。
2016年上半年,金鸡滩煤矿安装108工作面,是兖矿的年度重点工作之一。金鸡滩供应站团队成员全力以赴,凡牵扯108工作面安装的材料配件,特事特办,尽最大努力完成所需材料的采购,确保了安装进度,受到多方点赞。
王小铭是物供战线上年轻的老业务员、党员,35岁的他在站长白涛的鼓励带动下,主动作为,替矿井降本降耗出主意、想办法。有一次矿井上报了一条LED巷道灯需求计划,经考察价格约1600元,“一年按100盏算,这可不是一笔小数啊”王小铭深感责任重大,主动去调研市场,终于找到了一种与LED产品效果相当价格在几百元的巷道灯,替换了原来的计划,为生产单位节约了宝贵的材料费用。
40岁的业务员董立生负责二三类物资,品种繁杂业务量较大,白天他是精通业务的物供尖兵,夜晚又是负责接货的驾驶员、装卸工。他常常深夜11点多奔忙于几十公里开外的榆林火车站、物流配送站,即便是零下30多度的夜晚,他也要坚持把货品送到矿方仓库,每当他忙完回到宿舍时往往已是凌晨一两点。
工作如战场,他们像“钢铁战士”;家庭似港湾,他们却少有停泊,纵使柔情似水,也常常无处投递,因为远离家乡,因为背负责任,对家人他们有太多的歉疚:郑涛的母亲2016年6月脑梗,因业务量较大,班上走不开,他没能第一时间到医院陪护;驻守荣信化工的耿海涛10岁的儿子去年在学校的楼梯把门牙磕断了,满嘴是血,肿得老高,电话接通后,小耿刚刚“喂”了一下,电话那头的爱人早已泣不成声,和着儿子的哭声把小耿的心瞬间揉碎了;还有刘刚,父亲2012年病重,作为长子的他不能天天伺奉左右,因工作繁忙返回工作岗位没多久,老人就病危了,家人深知刘刚是物供新兵,有太多的业务需要从头学起,深知驻外供应责任重大,不想过多打扰,后来还是陕蒙供应部的唐书记从朋友那里听说才转告给刘刚的,当他马不停蹄赶到家中时,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一向坚强的汉子面对如此的生离死别怎能不泪流满面……
物供中心党委书记张志信说:“驻外供应部条件艰苦,但正是有了大家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工作才能变难为易,顺利完成。”
“平时工作显出来,关键时刻站出来”, 陕蒙供应部的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年面对党旗的峥峥誓言,他们带领着全体职工埋头苦干,筑起了物供服务的坚强堡垒,保障着兖矿陕蒙基地的生产建设。(严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