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窗】以工匠精神创新精细管理 培育幸福杨村建设新引擎
以工匠精神创新精细管理 培育幸福杨村建设新引擎
李庆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不仅是对提升消费品品质、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新要求新标准,也是对创新企业管理、提升文化当量的新课题新任务。杨村矿弘扬工匠精神,创新精细管理文化,打造幸福杨村升级版,受到全国煤炭行业、山东省管企业等上级组织多方面认可。中国社科院专家组通过多次考察调研认为,杨村矿的做法对全国其他工业企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准确定位企业精细管理文化。煤矿是个非常特殊的企业,“主战场”在几百米甚至千余米井下,是个标准的“地下工作”行业,透水、发火、煤尘和瓦斯突出或爆炸、顶板垮落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决定了其加强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与此同时,采掘机运通、地测防治水、职业安全健康等具有行业特色的一系列标准要求,尽管纷繁复杂,但都必须绝对严格落实。切实把企业上百万字的程序、标准、规章、制度、要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升化于文,精细管理便应运而生,由此而升华形成的精细管理文化随即跃然纸上。
杨村煤矿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深刻感受到,管理为“责”,体现的是履职尽责并善于创新的“方圆之道”。“方”,即管理的原则性和规范性,彰显的是责任与诚信;“圆”,即管理的人性化、灵活性和变通性,彰显的是诚信与和谐。加强管理务必做到权责明确、执行到位,遵循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方圆之道”;创新管理务必做到思想升华、立心铸魂,遵循精益求精与创业创新相统一的“天地人和”。杨村煤矿弘扬工匠精神,确立精细管理文化的价值观是:创新、精细、诚信、幸福;目标是:绩优高效;理念是:自觉、自动、自优;要素是:精心、精细、精确、精准、精益、精美;由此构成了“1136”精细管理文化的框架。在具体管理实践中,杨村煤矿突出一个“精”字,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位,以高效率创造高效益;注重鼓励全体员工发挥自觉主动性,实现管理自动化,促进员工自主管理与自我提升。矿领导班子在决策前精心谋划,决策中精心设计,决策后组织中层管理层在推进环节上精细管理,广大员工在实施操作过程中精确控制,保证了整个企业在最终管理结果上精准高效、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通过广泛宣传教育,促进企业上下思想上的高度“自觉”,并普遍感到,管理从来都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同时也只有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文化路径引领管理,推动创新,才能不断促进管理更加规范、更加创新,从而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的。正所谓:精细让管理更出彩,管理让文化更丰富,文化让创新更给力。
有效推动精细管理文化落地生根。工匠精神的内涵告诉我们,精益求精的设计与标准,需要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去落实。这也是文化建设中的落地生根问题。只有这样,文化才能体现接地气,从而不断增人气、聚正气。杨村煤矿从完善各项制度入手,提升管理的全面性、可靠性和精细化程度。划分单位职责范围,编制岗位精细考核标准,根据精细管理文化“六要素”内容,分专业、分工种制定“六精”运作流程及考核细则,形成完备的管理模式。明确井下质量标准化建设、地面管理规范化建设、“全员大培训、安全大教育、素质大提升”等载体;针对经济形势新变化,突出开展“三减三提”、“大众创新、全员创效”等活动,不断促进行为上的全员“自动”。目前,经济运行越困难,越要强文化、细管理,已经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为了进一步保证落地生根的长期效果,杨村煤矿又出台实施推进精细管理文化落地生根的实施方案,以打造“天地人和、幸福杨村”为共同愿景,明确提出“思想认识有新提升、机制建设有新突破、精细管理有新成效”的工作要求,切实做到与安全生产、创新创效、环保节能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从而推动企业由粗放传统管理向精细文化管理转变。截至2016年6月,杨村煤矿已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0周年,获得9A级安全企业殊荣;在全国煤炭行业经济运行低迷的大环境下,2015年杨村煤矿仍然持续盈利,员工年平均收入达6.4万元。
努力保证精细管理文化效益最大化。文化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进一步明确标准,健全体系,确保其效益最大化。为此,杨村煤矿立足员工工作岗位这一着力点,突出部门科室的效率和基层区队的效益,健全标准、过程、评价三大体系,划分决策、管理、执行三个层面,形成员工入矿、现场作业、完工离岗的闭环式管理,切实解决“我是谁、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如何监督、怎样考核”6个方面的问题。对于这种体系建设,在中国煤炭工业质量奖评审中获得高度评价。
首先,健全标准构成体系。(一)精心谋划讲周密。紧扣矿井生产接续、安全教育、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在生产接续上谋布局,安全教育上谋实效,员工素质上谋提升,增强了管理工作的全面性、针对性、时效性。(二)精细管理强深入。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全面梳理优化矿井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生产流程,形成便于操作、易于执行的工作流程。细化再造出每道工序流程和各个岗位流程,明确接口责任,落实管理职责。(三)精确控制求完善。大力开展井下质量标准化、地面管理规范化“两化”建设,深入推行5E、6S精细管理,进一步拓展定置管理、“双基”建设、“六好”区队、“五型”科室建设、精品工程创建。(四)精准高效提效益。以增盈提效为目标,努力提高煤炭产品质量,深层次推进“三零”工程建设。坚持以销稳产,适应市场,满足客户,强化源头管理,推行洁净化生产,合理布置采区、工作面,搞好薄煤层配采分销,细化提升运输等工序,实现煤质全天候、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五)精益求精促提高。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开展党员与群众交朋友、扶贫帮困结对子等活动,建立帮扶机制,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精细化。确立“全员安全培训年”,集中出台专业培训、岗位练兵等多项贯穿全年的活动意见,全面推行安全培训风险抵押制度、基层安全培训联络员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六)精美追求增幸福。把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定位在“幸福”的标准上,把提升职工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并轨同行。强化温馨家园建设、群众文化生活、“三创一争”党建品牌工程建设,确保物质生活上档次、精神生活重品位、组织生活创标准。
其次,健全过程控制体系。(一)制度控制再精细。研究实施“精细管理文化升华年”等意见,形成“一条主线、两大支柱、六个板块、五大体系”的精细化管理总体思路。(二)现场控制再精细。大力推行“十六线”定置管理法,对井下各单位每周逐头、逐面、逐线、逐岗进行验收,狠抓采、掘、机、运、通综合形象治理,获得全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先进单位。(三)成本控制再精细。深化内部市场化建设,完善“三级核算、四级管理、六级分析”成本费用监控管理体系。以定额管理、计量管理为重点,细化预算单元,健全计量工具。建立内部市场主体和内部价格体系,编制9大模块、26大类的全面预算价格目录手册。规范内部市场价格、验收、考核和分析体系,完善内部结算体系。多年来,矿井商品煤完全成本超额完成考核,比力争目标还有所降低。(四)风险控制再精细。加强标杆数据库建设,开展对标活动。依托ERP系统、人资管理、全面预算等应用平台,实时监控对标运行情况,做到“每季评比分析、半年考核兑现”。
第三,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按照矿、区队、班组、员工个人逐级考核程序,完善监督、考核两项机制,从考核深度、广度、指标、分值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定量和定性要求。(一)强化科室业绩考核。制定机关科室业绩考核意见,建立机关科室业绩考核评价体系,落实机关科室人员岗位工作责任,调动机关科室人员的积极性。(二)强化管理干部考核。制定科级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和基层区队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工作标准,突出管理人员“德、能、勤、绩、廉”考评重点,形成管理人员考核长效机制。(三)强化全员绩效考核。做到业绩考核“工作有标准、管理全覆盖、考核无盲区、奖惩有依据”,构建全员业绩考核6大体系。建立矿、区队、班组、岗位4级工作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范围和标准,规范工作行为,实现全员业绩考核可控、在控、能控。(四)强化重点管理考核。修订完善《安全生产量化考核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办法》、《绩效奖励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绩效考核公开反馈、分析预控、调整优化“三项机制”,自觉接受考核对象监督,查找绩效问题根源,形成绩效考核持续改进的闭环。(作者系杨村矿党委书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