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热情哪去了?
一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着一股风气,一些部门的干部,没有了干事的热情,每天消极怠工混日子,虽然这种现象不是主流,但我们也不禁要问问:干部干事热情哪去了?正如一位某市建委的基层干部所言,“工作10年,还是这个位置,还是这份工作,人老了一圈,位置却没有任何变化,哪还会有传说中的‘激情’。”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了没有,落实得好不好,基层群众最有实际感受”。可是为什么基层干部现在没了工作热情呢?
“根本看不到前途人还能有啥热情?”西安市公安局办公室的一位科员说:“我工作6年了现在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努力才能得到晋升。我们这里的人员调动导向性差,没有一条明确的路指引给大家该怎样获得进步;随机性也很强,好像哪里有个空缺突然就会有人去填补,也由不得我们基层干部来竞争和争取。所以干的时间越长,越觉得人没有了斗志,就是每天机械地完成工作就行。”
另一位基层干部说:“仕途这条路真是‘升职不是你努力,努力就能有’,公务员常年薪酬也没啥变化,工作再努力,升职也得论资排辈。就算你再有能力,只要你的上级领导不出错,你也得熬走了他,才有可能轮到你头上。这也是大多数公务员没有干事热情的原因。”
如果说基层干部“不想干”是因为看不到希望的话,那么领导干部也不想干是为什么?
一位派出所所长告诉记者,他在派出所当所长的这6年,比他年轻时当十几年兵都累。年近天命,一身的毛病。有时12点能回家,不到1个小时电话又响了,家里的抱怨多,一堆的烦心事压得喘不过气。“而且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真的好累,不是不愿干,是能把现有的事干完就不错了。多余的没法干,干好了是领导带得好,干不好全是坑!”做好没人知,做坏自己买单,还不如不做。这种观念已经成了干部队伍里的“潜规则”。
人生有三大动力,即人生梦想、补偿心理和心理平衡,任何人也不例外。每个人在参加工作之初都踌躇满志,渴望实现自我梦想。但很多人在基层摸爬滚打数十年后,仍然没有什么大的起色,就心灰意泠,随波逐流。
可以看出,“三项机制”正是在向广大的基层干部倾斜,祈愿能发现并照顾到所有扎实工作,干事创业的基层人员,不再让基层干部苦干苦熬,要让他们在工作中有“劲头”、在政治上有“奔头”、在经济上有“甜头”。
本报记者 宋贝贝 感谢分享!
王老师辛苦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