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pzp 发表于 2016-8-16 22:45:46

一次与技能的“亲密接触”

8月14日,上海世博展览馆内。
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比赛正酣。
进入第2个比赛日,诸多项目进入赛程的关键阶段。在赛场,你不仅能真实感受到技能竞技的专业精神,同时,你也能从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职校生充满好奇与释然的目光和话语中,感受到技术与技能的力量与吸引力。
本届大赛不仅用开放式的比赛现场揭开了技能竞技的神秘面纱,而且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让参观者对技术技能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官体验。
镜头一:好吃 好玩 好酷
上海地标东方明珠电视塔,造型别致的F1赛车手,栩栩如生的非洲狩猎者……这些出现在众人眼前的微缩造型,全部由糕点技师们用巧克力做成。
进入烘焙西点体验区,糕点的甜香飘散在空气中,参观者不仅可以亲手烘焙糕点,还可以免费试吃,而这些“甜蜜”的工艺品则吸引了不少参观者拍照围观。
让受众与技能技术实现一次“亲密接触”,正是本届技能大赛的重要特色。开放式的比赛现场穿插设置有13个与比赛项目相对应的互动体验区,几乎每个体验区域都人气爆棚。
印刷技术体验区内,记者戴上3D眼镜,现场体验了“好玩”的平板印刷机拆装。
在VR技术生成的展示平台上,通过操纵手中的电子笔上的按钮,记者不仅可以通过360度的全方位展示熟悉印刷机的结构组成,还可以通过拆卸机器部件了解工作原理,小到一个螺丝钉的拆卸都可以在体验平台完成。事实上,这个系统也是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日常教学使用的实训设备。
“那个机器人好酷!”一名小学生仰起头开心地对记者说。让他赞叹的正是电气装置体验区内的“机器人手臂”。在“缩小版的工业现场”,记者看到,机器人手臂可以瞬间完成汽车玻璃抓取、涂胶、安装的全过程。这个展区内,数十双机器手臂一起挥动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这里也被参观者戏称为“最整齐”的体验区。
镜头二:一位校长的期待
从视觉观感上来讲,电子技术并不是具有观赏性的比赛项目,但是这个赛区却是吸引最多媒体驻足的区域之一。记者几次经过这个赛区,看到的都是同一幅画面——一位女校长在不厌其烦地向媒体和观众宣讲她对关于职业教育的期待,“职业教育不应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这位女校长叫杨秀英,来自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轻视,很大程度上是考试制度造成的。我们的考试制度是按分数从高到低排序,这很容易让职业教育被认为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在杨秀英看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成体系,“不仅中职、高职可以读,应该还可以继续读应用技术的本科,优秀的甚至可以读工程硕士。”她认为,改变社会对技能人才认识的关键在于打通职校学生继续成长的通道。
据杨秀英介绍,上海2010年打通了中职和高职的“天花板”,2014年打通了中职和本科的通道。今年已有21个专业、26个专业点开展中本贯通培养,涉及22所中职校,12所本科院校。
“晚上外滩的灯光就是靠电子技术实现的,没有电子技术,黄浦江两岸就一片黑暗了。”担心记者不了解什么是电子技术,杨秀英这样通俗地解释道。她告诉记者,电子技术项目的比赛以第43届技能大赛为基础,尽可能保留世界技能大赛的基本技术难度,非常接近目前工业技术发展的真实情况,“是以比赛反哺教学的好机会”。
镜头三:赛场外的表达者
在网站设计项目的展示区域内,一位身着蓝色T恤的男孩正在指导一位小朋友通过触摸屏体验一款“停车游戏”。
“这项比赛的要求很高,选手必须是全端型工程师,对前端、后端都要熟悉。这个小游戏就是对第4个比赛模块的应用。”男孩向聚拢在周围的观众耐心做着解释。
记者注意到,在触摸屏的左侧,一块黑版上用英文写着网页设计项目的4个比赛模块:单页网站设计,响应式页面实现,前端交互应用和后台游戏开发。
眼前这个对比赛套路如数家珍的男孩叫吴迎祥,是这次网页设计项目比赛的技术支持人员,主要帮助选手解决设备出现的技术问题。而“本职工作”之外,他最喜欢做的事情还是向前来参观的大众科普关于技能大赛的常识。
见记者一脸困惑,吴迎祥主动走过来介绍,第一个模块主要考验选手对网页用户友好性的把握,第二个模块要求将一张设计图进行完整的实现。他告诉记者,“实现图和设计图的误差不能超过3个像素,呈现在显示屏上也就是2~3毫米的差距。”
事实上,今年20岁的吴迎祥曾是上一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国家集训队选手,今年从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毕业后,他留校担任了技能教练。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技能大赛的现场,很多工作人员都像吴迎祥一样有着多重身份。
作参赛选手时,他们为证明技能的力量而战;作工作人员时,他们想让更多的普通人走近技能、了解技能。就这样,他们在技能大赛的赛场完成了转身与传承。(本报上海8月14日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次与技能的“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