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今朝 发表于 2016-8-17 20:03:49

一场见证奇迹的华丽逆袭——济三矿用材料厂完成支护材料集中配送纪实


一场见证奇迹的华丽逆袭

——济三矿用材料厂完成支护材料集中配送纪实

163人,三分之二的女工,平均年龄35岁的老厂子,靠着几十台老机器,硬是扛下了集团公司本部八对矿井支护材料物资的加工配送。

截至7月底,这个厂生产能力超过90吨/天,较原生产能力扩大了6倍之多,仅全螺纹锚杆一项,每天产量达7000余根。

仅用70天,济三矿用材料厂以众志成城的决心、激流勇进的意志,完成从一个矿用材料厂到支护材料配送中心的转变,这是一场见证奇迹的华丽逆袭。2016年的夏天,为集团公司改革改制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唱响了一曲“扬帆何惧千重浪,敢立潮头唱大风”的壮志之歌。

勇挑重任

4月份之前,材料厂就是一个承担着矿井支护材料加工制作的小“作坊”。

材料厂的工作属于重体力支出,100多口子人,三分之二是女工,平均年龄不低于35岁,负责加工制作矿井生产所需的锚杆、锚索、锚固剂等十几种支护材料。由于条件限制,材料加工过程中,滚丝、轧圆、打捆、带帽等程序,都必须人工完成。全厂仅有一台行车,其它就肩扛、手搬;厂里没通饮用水,员工就自己带水上班。每年为矿井创造产值约3860万元。这样的员工组成结构,这样的成绩,所有人一度认为已经是最好水平。

2016年4月,集团公司对支护材料加工进行整合,除东滩矿以外,关闭本部八对矿井各自下属材料厂,在规范支护材料型号、规格后,由济三矿用材料厂进行统一加工配送。任务之艰巨、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接到命令后,全厂对设备、人员、厂房进行了详细的测算和分析,设备服役时间长、人员年龄偏大,技术、体力双欠缺,这些都是硬伤。

“真接了任务,每天的生产能力不能低于90吨呐!对于咱这样的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所有人都摇着头,表示想完成任务除非奇迹发生。

质疑声激起了平时温文尔雅、有些书生气的副厂长刘刚的斗志,他咬了咬牙,坚定地说:“事在人为,没什么不可能,整!”

移山回海

“70天完成对设备、人员、厂房的全面整合,六月底之前,实现对东滩、兴隆、鲍店、济二矿的计划产品供应。”厂里领导班子集体在矿长宫志杰面前立下了军令状。

“车间里挂上了生产倒计时表,提醒所有人‘战事紧急’。”刘刚说,万里长征第一步,战事迫在眉睫,每个人都像上紧了发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设备及厂房,来不及扩建,就在原有的厂房基础上重新规划。主动与兄弟矿井对接,将调出和调入的设备进行登记造册、安装、调试,建立设备维修配件台账,对常用易损等配件进行分类,统计配件编码,咨询厂家供货周期,确保配件库存量可以满足1-2个月的使用。对易出现的故障及设备日常的使用维护保养情况建立详细台账,方便及时维修,以每台设备的最佳状态迎战繁重的繁重的生产任务。

劲往一处使,才能激发最大潜能,尤其是占全厂人数三分之二的女工,加之从南屯矿调进的20名工人,需要尽快调整、磨合。通过优化人员组成结构,整合后,将原编网车间的员工充实到锚杆车间,重新调整工作小组,以“新老”结合、“积极带后进”等方式,提升整体战斗力。建立健全激励政策,并通过开展车间竞赛、小组竞赛、组员竞赛,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支部书记王太将“暖心”工作做到每名员工心里。专门腾出三间休息室,给南屯矿来的职工午休;为露天作业的员工,购置大遮阳伞;给车间配备大功率风扇,降温消暑;八小时工作时间之内,管理人员和工人一样盯岗作业;给员工最灵活的工作时间,每天只给任务量,不规定工作时间……

人心齐,泰山移。6月初,材料厂便已实现对东滩矿首批7000套锚杆杆体的供货。

众志成城

“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超人使”。这是整合前材料厂员工的口头禅。整合后,这句话便成了“男女都一样,全当超人使”。

流火的七月,骄阳似火,室外温度已经达到35度,锚杆车间,四角的大风扇不停吹,室内仍闷热异常。右手将杆体放进轧圆机,转动几周,左手将完成的杆体放入空槽,这样的动作,轧圆工李杰已经不间断地重复了三个小时。

“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如果杆口不圆,直接影响滚丝、带帽等下道工序。”全长2.2米、净重11公斤的锚杆杆体,李杰每天都要完成至少600根的抬起、落下动作,虽然是坐姿,一点也不轻松。

环环相扣的程序,一个比一个繁重。两次托举放下,才能完成滚丝工艺,每人每天需托举1200次;带帽工要长时间弯腰,一手抬起杆体,一手上帽,她们说,现在她们也像卓别林一样,看到螺丝就想拧;四根打一捆,两个人合作,每天至少搬抬400捆。

“每人每天至少手动下料600根,起初,没有人能够承受这种超负荷的体力支出。”累哭,成了家常便饭。不足1.60米的郑洋洋,体重还没有一捆锚杆沉,试生产的第一天,就累得瘫在地上哭成泪人;孟晶晶回到家,坐在饭桌前不动筷子,猛掉眼泪,因为胳膊肿了抬不起来……

然而,却没有一个人因此掉队。哭完之后擦干眼泪、咬着牙再站到设备前;买瓶红花油揉揉胳膊,第二天照常上班。为了方便沟通,女工们组建了个QQ群,还起了个特好听的名字“锚杆女郎”,如今已经改成了“锚杆女狼”。

“平时我们是时尚女郎,换上工作服,我们就是‘狼群’,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班长华芝玲介绍。女工们乐观地说,什么马甲线、A4腰,她们不用去健身房就练出来了,必要时还能防身,一把子力气摔仨人都不是事。

首战告捷后,厂里的领导小组成员还不能停下来。要新建厂房,对厂内约11000平方的地面进行硬化;要新建一处成品料棚;要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效率,减少劳动强度……

他们说,路,还很长;任务,依然艰巨。他们要在奔跑中不断调整。(张明明)

编后语: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是队伍的考验,是素质的检验,更是责任的彰显。本文作者运用数字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开门见山地亮明了“集团公司本部八对矿井支护材料物资的加工配送”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正文中人物对话、场景描写、鲜活事例以及一系列贴近工作实际的“口头禅”、惯用语,折射出济三矿用材料厂干部职工重任面前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集团公司改革改制进程中,应急性任务、待攻坚难题还有很多,需要“勇挑重任”的担当意识,“移山回海”的敢拼劲头,“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这,也是济三矿用材料厂干部职工仅用70天完成向支护材料配送中心华丽逆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场见证奇迹的华丽逆袭——济三矿用材料厂完成支护材料集中配送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