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团队携项目来川创新创业 最高可获5000万元资助
当前,人才评价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三唯”倾向严重,科技成果转化难、收益难,人才激励“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等问题突出。为此,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着眼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我省正积极研究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和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以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哲学社科、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实行差异化区别化的评价办法。
针对这一情况,下一步将出台的我省评价机制和职称改革实施意见,在发布会上,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介绍。“实施意见改革总趋势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岗位的需要、人才特点的差异化、区别化进行评价,对人才评价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进行淡化。”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比如对偏远地区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对实用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开发性强的这类人才在论文上的要求将逐步淡化。
面对科技成果转化难、收益难等问题,我省将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试点,将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到70%,培育壮大技术交易市场,解决好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此外,我省还将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政策,改进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报酬由市场化决定的分配机制,让创新人才真正实现“名利双收”。
人才·流动配置
多方面畅通人才流动渠道 促进我省人才均衡配置
目前,在人才均衡配置方面,我省区域发展差异明显,人才分布失衡问题较为突出。为促进我省人才均衡配置,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我省将多措并举从多个方面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
按照我国现行干部任用制度,公务员职务的任用方式有三种,即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目前,全国多个省份试行了公务员聘任制。那么我省的开展情况如何呢?在昨日的发布会上,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制定吸引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政策措施是畅通人才流动渠道的重要方面,将出台公务员调任实施办法,开展聘任制公务员试点。
其中,在聘任制公务员试点方面,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正着力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促进试点顺利开展。
在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方面,记者了解到,我省还将完善产学研人才双向柔性流动政策,允许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科技型企业兼职兼薪;允许高校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科技人才担任兼职教授或创业导师。
同时,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带项目和成果到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或离岗在川创办领办企业,3年内可保留人事关系。并将依托重点园区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吸引军工单位和中央驻川单位科技人才从事科技研发或创办领办高新技术企业。 人才·管理体制
构建促进人才发展法规体系 开展“人才特区”建设试点
在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我省将着眼向用人主体放权、给人才松绑。通过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项改革”,构建促进和保障人才发展的法规体系。
同时,开展“人才特区”建设试点,支持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推广应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开展事业单位去行政化试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扩大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推进人才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以成德绵为中心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积极培育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中介机构。
来源:成都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