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京博爱坊
当我们想到一个地方,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可能是这个城市的某个景点,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蕴藏浓厚历史的建筑。如想到北京浮现在脑海的肯定是故宫和长城,想到意大利映入眼帘的应该是比萨斜塔和古罗马竞技场,想到印度就一定是泰姬陵,想到埃及就一定是金字塔。同样,江苏的每个城市也是这样,有着自己的代表建筑,他们大多出现在历史沧桑的景区内,或是处在繁华的闹市当中,见证着城市的兴衰变化,又或是深藏在名山圣水之中,等待着你的到来。博爱坊是中山陵入口的标志。进入庄严肃穆的中山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坐落于半月形广场上的博爱坊。博爱坊是一座三门冲天式花岗石牌坊。中间横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博爱”两个镏金大字。牌坊风格别致,融会了中外建筑的特色,是一中西合璧的杰作。
博爱坊原来准备建在陵门前面。后来“陵园筹备处”夏光宇干事提议在陵门前增加一段墓道,以增加陵墓的雄伟气势。这样,牌坊就南移了480米、在接近公路的地方。“博爱坊”高12米,宽18米,由4个冲天石柱和6个长横额连构筑而成。石料来自福建的花岗岩。石匠下料时疏忽大意,把其中的一根石柱下短了一米多。石匠自知闯下大祸,畏罪逃跑,当局要严办渎职者,处以极刑。孙科出面说情:“为父造陵,不能杀人”。
孙科此举确实为自己、更是为国父办了一件大好事。为了赶工期,陵园管理委员会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办法:到福建采办石料来不及,决定用投榫办法将截下石料接合。经过石匠精心衔接,石柱终于竖立起来。不过细心的人还是可以隐隐约约看到细小的接缝。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牌坊上“博爱”划入“四旧”范围而遭到铲除。在长达13年时间内这个“博爱坊”成了“无名坊”。1979年拨乱反正,南京东郊窦村石匠高手张发松把“博爱”两字丝毫不差地重新刻在坊额石匾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