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区建设社区:以人为本营造家的温暖
以人为本营造家的温暖每日甘肃网讯 据嘉峪关日报报道(记者 李多进 通讯员 赵彦萍):今年以来,长城区建设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从实、从细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把低保救助、残疾人救助、困难家庭帮扶等工作落到实处,为辖区居民打造了一个具有浓浓人情味的幸福家园。
提高民政水平促服务
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区民政工作水平,给辖区居民提供更加专业、细致的民政服务,建设社区积极参加长城区举办的民政工作培训班,认真学习低保、残疾、社会救助等国家帮扶政策和申办流程,力争在政策范围内让辖区特殊人群得到更多的方便和关爱。
“培训能使我们更加精细、更加专业地掌握政策和流程,能够更好地把握低保、残疾、社会救助等工作的具体细节。社区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把民政方面更多的优惠、救助政策及时准确地送到辖区居民身边,切实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社区低保专干曹会英告诉记者,特殊人群对各项救助的需要更加迫切,群众的需要就是社区工作的方向,这项工作将持续坚持,并力争做好,不留怨言。
强化跟踪服务惠居民
今年40岁的辖区居民赵先生早年患有小儿麻痹症,后来病情恶化丧失行动能力。在社区和市残联的帮助下,赵先生在建设路市场开了一个家电维修部,改变了他的生活状况,原来抑郁寡欢的他变得日益开朗,逢人便说社区和残联的好。
“没有社区和残联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我行动不便,很少出门,不了解救助帮扶政策,如果没人帮助的话,我的生活真的就剩下一片黑暗了,毫无希望。”谈起社区和残联对他的帮扶,赵先生的脸上流露出真诚的感恩。
像赵先生一样,许多残疾人面对最初的生活十分茫然、十分无助,但好在有社区的及时帮扶和救助,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社区作为落实政策措施的最前沿,作为帮扶救助的第一线,及时宣传政策、及时落实政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把工作开展到每一位残疾人身边,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朱璇的承诺透露出丝丝温暖。残疾等级鉴定是每年必须开展的重要工作。社区立足实际,积极协调医院残疾鉴定医生免费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肢体残疾人进行评残服务,并仔细建立康复档案,解答疑难困惑。社区工作人员贴心、周到的服务,得到了残疾人及其亲属的一致好评。
亲情爱心托起“夕阳红”
今年86岁的李汆子大爷是社区工作人员重点关照的对象,他年事已高,身体欠佳。有一次,细心的社区工作人员发现老人精神不好,不吃不喝,便及时与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得联系,立即对症诊治,对老人进行中医护理。老人康复后,见人就夸社区干部“比咱闺女更贴心。”
关爱老年人是建设社区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为了使辖区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社区按需设置了舞蹈室、棋牌室、阅览室等娱乐文化场所,开办了老年课堂,并通过聘请各行业精英和专家、学者组成公益讲师,为老年人讲解科学养生、医疗保健、人际沟通、法律法规、家庭教育等各类知识,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每逢节假日,社区都积极看望慰问空巢老人,组织老年人参与文体活动。
救助政策“三公”更自如
2013年2月起,李女士享受着城市低保待遇,而今年3月份,她主动向社区递交了退出低保待遇的申请书。“我和孩子已经找到了工作,有能力维持自己的生活,所以申请退出低保,让符合条件的人享受。”李女士的退保,更加彰显了救助政策的公平、公正、公开。
为了保证各项救助政策的公平、公正、公开,社区对救助对象的家庭成员、家庭收入、申请金额等信息提前公示,并在救助工作结束后再进行公示。同时,公开市民政局及社区的举报电话,确保各项救助政策真正发挥帮扶助困的作用。为确保救助金准确无误地发放到受助者手中,社区在醒目位置公示每一笔救助款项,并定点定时集中统一发放,让救助金在阳光下散发出温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