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htzhy 发表于 2016-10-15 19:06:09

“三炷香”小站上的“家”

中国石油管道呼和浩特分公司赵慧颖

达拉特旗输油站是长呼管道上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偏远的小站,是长呼线上的第四个输油站场,坐落在距鄂尔多斯东胜市区60公里外一个山头儿上,3台高高耸立的加热炉烟囱成了它的标志,它也因此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三炷香”小站。

该站员工平均年龄37岁,有党员6名,35岁以下团员青年4名,他们负责管理着104公里的长呼原油管道、36公里的呼包鄂成品油管道和4座线路截断阀室,主要起到为管输原油加热的作用,同时具备清管器收发、 水击泄放和油品回注功能。

    小站虽然不常有人来,但在这14名员工组成的大家庭里,总是洋溢着温馨和快乐,在体贴守护和友爱帮扶下,营造和品味着异乡“家”的味道。
       10月13日,笔者随公司绩效考核团去达拉特旗站。下高速后,穿过繁华市区和稀疏的几个村镇,便上了崎岖的山间羊肠小道。看着窗外一掠而过的沙柳、沙棘林和成片的牧场、草丛,偶遇几间破旧的修车棚、五金店,还有低头吃草的牛羊。车辆开始了频繁的爬坡、转弯、下坡,路两侧是沟壑纵横的鸡爪沟和成排的电线塔杆。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颠簸,山那头,隐约显现出3根立柱,那是高耸的加热炉烟囱,达拉特旗输油站就在那里。
  车辆费劲地攀爬至海拔1468米处的山顶,达拉特旗输油站到了。
  刚下车,我们就领略了“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刚进10月,内蒙地区气温已降至0摄氏度左右,嗖嗖的冷风令我们不禁直打寒战。我们加快脚步走进站里的综合楼。
  副站长郑建航迎向我们:“冷吧,赶紧进屋。一般情况下,这里一年会刮两次风,不过刮一次就得小半年。”
    达拉特旗输油站占地面积有6000平方米。听站内人讲,冬季极寒天气,气温会达到零下38摄氏度。因周边都是黄土梁峁地形和无数的鸡爪沟壑,很少有人来这里,站内的14名员工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山大王”。
步入站队走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满墙的宣传挂图。有节能宣传周的、有“新两法”的,还有班组安全、交通安全、特种作业安全、保密须知和警示案例,最显眼的还有两块“三会”精神宣传图版,走廊内各类宣传图版和挂图共75张。
1160平米的两层综合楼,是长呼线上最小的一个集生活、办公和辅助生产设施为一体的场所,是除三台加热炉外最显眼的建筑了。
副站长郑建航说:“张贴这些宣传挂图,比较直观更便于记忆,还可以巩固学习效果,在组织员工集中学习后,大家可随时走动式自学,抬头就是知识,时间长了就入脑入心了。”
“28米的文化长廊,我们都知道哪个区域是什么内容,你看,最边上的那5张就是交通安全警示的挂图。”正在值班的田德龙介绍说。
负责线路管理的技术员王艳辉自信的说:“整天看这些警示挂图,安全都住进我们心里了!”
原本就小的综合楼,被水处理设备占去了三分之一,宿舍、生活、办公区更显紧凑。听郑建航介绍,建站初期,能够打出水来,简直就是造化。井打到了324米,好不容易才出水,因大肠杆菌和盐碱度过高,又特意配置了这套水处理设施。在投产两年半后井水枯竭,16个月来,每天要跑50公里外的小村镇上拉回5吨水。
“把各房间厕所的冲水管线都关闭了,用日常积攒下来的生活用水冲洗厕所。”站综合管理员殷惠君说。当问及员工情绪时,大家都很淡然,“条件就这样,没什么可抱怨的,也都习惯了。”
据站长冷祥伟介绍,进入9月份,站内就得开始设备入冬前的维护保养,在国庆节前就要完成冬防保温工作,这个站冬季来的早。
“我们这个小站啊,兄弟姐妹一家亲,谁遇到困难大家都扶持一把,难免会有矛盾的时候,多些包容,问题就化解了。遇见就是缘分,更何况能在一起工作、生活呢。”站里的魏永岐师傅,谈吐随和,不紧不慢地和我们唠着家常:“我们站的环境虽然恶劣,但不影响心情,大家都挺团结的!”
  来站二年多的大学毕业生许永志说:“我们外出一次,大家都叫‘放风’和进城。因路途远,又颠簸,我们也不经常出去。”
  “那不寂寞吗?”我随口问道。
  “下班后,大家到亲情聊天室上上网,和家里视频聊聊天,上40天班,就能回家休假了。平时站内经常组织业余活动,感觉日子过得也挺快的。刚过的中秋节,我们组织了扑克比赛,打台球、下象棋、即兴作诗,还发了奖品呢!”说到这里,他开心地笑了。
  郑建航接过话茬:“为充实员工8小时外的业余生活,我们特意在站场四周开辟了菜园,在当地巡线工家闲置的地里种了些玉米和瓜菜,还利用蒸发池院的空地散养了40只家禽。我们一块掘地、种菜。晚饭后,大家都会三五成群地去自家菜地和农家园遛弯,拔拔草、摘些瓜果、唠唠家常。站内的员工从来不说想家,也许正是这些菜地,排解了他们的思家情绪。”
听采购员殷惠君介绍,因外出的山路崎岖多陡坡,赶上大雨,道路低洼处会积水无法通行,雪后更是难以出行。每年的9、10月份,站内就开始采购一些方便储存的蔬菜,放置在自建的菜窖内,以备应急之需。站内种植的蔬菜吃不完,食堂的薛师傅就腌制成泡菜,还晾晒了好多菜干。每次兄弟单位或分公司人员到站,就成了待客的一道小站特色菜。

  说起自制泡菜,厨房的薛师傅还蛮自豪呢,兄弟单位有好多向他请教腌制的方法。“我们站啊,每逢有员工休假,都会包上一顿饺子,接人回站后,会吃上一顿面条。俗话说,出门的饺子、迎客的面。”薛师傅说。

  午饭,我们和站里的员工们一起在食堂用餐。郑建航笑着说:“这玉米和地瓜都是员工自己地里种的,红烧鸡肉也是自己养的土鸡,绝对是绿色食品啊!”大家品尝着四菜一汤和餐后水果,边吃边聊,分享着这个大家庭的温馨和快乐。

5个小时后,笔者随检查团人员离开了达拉特旗输油站。

回望小站,送行的员工慢慢地成了一个个“红点儿”,“三炷香”小站也渐渐从视线中消失,但大家依旧议论着小站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还有腌制的特色小菜,回味那留在嘴边和心里的小站“家”的味道。




鸿雁 发表于 2016-10-16 16:14:01

老师好,这个小站的主要工作内容没有交代清楚哦,另外温馨的小故事应该穿插体现在工作中哈,还有班组集体工作照片也补充

鸿雁 发表于 2016-10-21 09:23:13

赵老师看回帖哈

煤缘 发表于 2016-11-9 21:44:3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炷香”小站上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