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联西 发表于 2016-10-17 16:26:54

一元化?多元化?

  和小米手机的老板雷军一亿元的对赌赚足了眼球的格力老板“董小姐”这两年来可是新闻不断,一会儿是要“分分秒”造手机,一会儿是骂到格力挖人才的某企业是“小偷”,今年又跨出空调领域开始准备造新能源汽车,且“董小姐”选择的新能源汽车的路线摒弃了现有电动汽车行业的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的路线,而是另辟蹊径地选择了并不主流的钛酸锂电池技术路线。她的这一举动,让大伙儿都为她捏一把汗儿。她的这一动作,连我们的郎教授也都坐不住了,起身说出的很多的数据和事例推论格力造车恐怕很难成功。
  到底格力该不该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这其实是人们常说的多元化和一元化的问题。事实上一元化有人说好,也有的说多元化好,好与不好,就如先有鸡或者先有蛋的“车轱轮”话一样,让人们争论了很多年,但从没有真正让人信服的结果出来,一元化和多元化也是如此。
  一元化的观点,就是指企业专注在一个产品或行业内深耕细作,以“工匠精神“这个方面成功的案列不少,如过去的格力就专攻空调,把空调做强做大,成为国内企业学习的榜样。就笔者所在的铜加工行业一元化的企业也有很多,他们有的专攻铜管、有的专攻板带,有的专攻铜线等,活跃了整个铜加工行业。
  但事情往往是“福兮祸所伏”。如果只专注一项产品或者行业,一旦世易时移,风险也许随之陡生。要知道,在如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赚钱的行业或产品,如果创新跟不上,跟风的投资将会把这个行业做乱做亏,几年之后很多同行企业将不见踪影,这方面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如我们曾经的有色工业“朝阳”---光伏产业、有色工业的重要基础材料---电解铝产品、有色行业有战略作用的稀土产品等,很多都在一元化的道路上折戟沉沙。因此,不少企业为了抗击市场风险,在一元化的基础上,跨行业进入了多元化的行列。
  其实,格力走多元化的道路也是这样的想法。一方面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低门槛规则致使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爆发式增长,况且市场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派蓬勃发展相比,空调行业面临增幅下滑的困境。去年中国空调市场整体零售额为1374亿元,同比下降4.8%,库存总量已突破4000万台,几乎与全年整体零售销量相当。在做精做强空调行业的同时,以董明珠为首的格力高管层肯定已经长时间酝酿在其他行业“伸出触角”的问题,正是因为有备而来,这也是为何“董小姐”十分硬气敢于与“手机一哥”雷军打赌的原因。
  笔者所在的金龙集团也是这样,企业以“工匠精神”将管径从原来的9毫米拉伸到4-5毫米的管径之后,2005年的制冷用精密铜管“霸主”地位让该集团董事长李长杰开始布局新能源材料和锂电池产业并获得了成功。但,同是一个城市的另一家民营企业的多元化命运却不怎么好。这家民营企业主要产品是圆钉和镀锌丝等,尽管他们的产品是一元化的大众通用产品,但因生产的产品品质好、价格优,销售相当火爆。客户想要货?好!请先把全部货款打到公司账户上,公司再才安排生产。以致于公司牛到无一名业务人员,只有几个接电话的服务员。企业形势好,老板已经不满足一年上千万收入的企业,即刻上马了年收入上百亿的铜加工项目。由于该企业一没有铜加工技术储备,二没有资金做后盾,项目一开始筹建,复杂的技术问题接踵而来,再加上靠高息集资的10多亿资金砸进去后,后续资金跟不上,项目建设很快就成为一个烂摊子,老板头焦烂额被判刑,而其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波及了整个城市。直到现在,讨钱无门的集资百姓还经常去堵政府的大门,牵扯了政府的大量人力财力。
  成功的案例和沉痛的教训,让我们明白:对企业来说,是一元化或多元化,是企业长期发展之后的自主选择,一元化不一定不好,多元化并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一元化要有一元化的技术与市场的实力,多元化要有多元化的技术和资金储备,一个一元化的企业向走多元化的道路,没有技术与资金做坚强的后盾,多元化将永远是梦想。因为多元化的重要前提是一元化已经成功,并占有了相当市场份额,成为企业的主要现金流来源。而格力目前已经是空调行业的领导者,且效益不错,另外据介绍从2011年开始,格力就斥资1.5亿元在珠海建立专业化锂离子电池企业---珠海格力电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后有组建锂电智能装备研发团队,去年他们又注册成立了珠海格力电器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有了这样雄厚的技术储备,“董小姐”造车这样的多元化动作,我们何必去怀疑呢?
  (岳振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元化?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