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看电视剧
我看电视,主要是看新闻类节目,其次是科教类,最不敢看的是电视剧。有些电视剧,不光是在浪费我宝贵的时间,简直是在挑战我愤怒的底线,它们把好生生的题材糟践得惨不忍睹,看一眼都叫人心疼。有时候感觉主创人员就像是在当众侮辱少女,还想让围观者拍手叫好。过度的娱乐化,使电视剧变得轻薄放荡,一脸的脂粉,一脸的俗气。挺好的历史题材,演得不伦不类、非驴非马,满口舶来语,连篇新名词。以为现代人穿上古装打扮打扮就是历史剧了,什么文化背景、风土习俗,统统抛在脑后。不尊重人物的历史地位,不挖掘人物的个性特质,一味我行我素、哗众取宠,看不出是想弘扬人物的时代精神,还是想毁掉英雄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有一部电视剧演的是古代一位大名鼎鼎的巾帼英雄,看了让人大跌眼镜,这哪里是什么大英雄,分明是市井悍妇,当代人身上的缺点都集中到了这个角色上,简直让人反胃。还有一些抗战神剧,过度夸张、过度神化正面角色,丑化日本人的愚笨有点离谱。八路军、武工队几乎个个都是神枪手,弹无虚发,抬手毙敌。飞檐走壁如履平地,只身闯虎穴如入无人之境。而日本鬼子呢,看着就像脑袋进了水,要不就是让驴踢了。难道这样就能衬托抗日英雄的高大形象了吗?若真像他们演的那样,弱智的日本人根本就进犯不了中国,即使侥幸混进了中国,有几个神枪手就能把他们打得屁滚尿流逃回老家。编剧导演觉得还不过瘾,就再加上几个靓女,个个身怀绝技,从容淡定穿梭于枪林弹雨,指挥大队人马决胜千里。这是历史吗?这能让观众信服吗?艺术也需要真实,为了吸引眼球就天马行空无所顾忌,怎么向前人交代,怎么向后人交代,怎么向历史交代!
过度的商业化,制约了电视剧制作水平的提升,注定了它的快餐属性,让不少作品沦为市场的奴隶。提倡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并不意味着就要否定它所追求的商业价值。一部好的电视剧应该是既收获掌声又收获票子,既感动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然而,市场化运作、流水线似的生产,把一部部匆匆赶制出来的电视剧批发给电视台,电视台再兜售给观众,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往往是几个、十几个电视台同时播放一部电视剧,甚至连时段都一模一样,换一下频道,情节断不了,台词都能接上。你想不看,除非把电视关掉。这就叫营销,垄断式营销,主动权掌握在发行方,连电视台都被绑架了。买卖双方更关心的是利益,卖家的利益,买家的利益,恰恰忽视了一个最大群体的利益——观众的感受。电视台这口大锅需要很多米,电视剧就是它作为主粮的米,锅里不能没有米。快产的电视剧和早产的婴儿一样往往营养不良,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知识性、常识性的错误俯拾即是,台词字幕里的错别字更是屡见不鲜,不知道是应该怀疑他们的事业心,还是应该怀疑他们的文化水平。遥控器摁坏了,手指摁疼了,也没找到想看的节目,是悻悻关掉,还是耐着性子熬下去,做观众真的好苦!
我很少看电视剧,当周围的人谈论剧中的人物或情节时,我往往如听天书。看完新闻之后,有时间就欣赏一下《人与自然》之类的节目,其画面之唯美、语言之优美、制作之精美,值得电视剧的导演们好好学一学。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解说词,都透着专业、透着敬业。为了把更真实、更生动、更全面的动物世界展示给观众,摄制人员毫无保留地付出了,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对得起良心。我在想,如果电视剧的编剧、导演、演员也能那样较真儿,电视剧会是什么样子呢?拍动物尚有那么大的耐心,拍人怎么就心浮气躁了呢?
作者:晨曦(陈宝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