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爱平 发表于 2016-10-28 17:39:06

简单生活是一种定力和能力

李晓愚可以被称作是“别人家的孩子”。她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后获英国外交部全额奖学金资助赴剑桥大学攻读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以最高荣誉毕业。回国后师从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先生研习中西美术史,获得美术学博士学位。2010年起,李晓愚任教于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同时担任江苏广电总台教育频道“微讲堂”、“好书大家读”栏目主讲。
作为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李晓愚在一些方面却不符合“成功人士”的标准。“有次朋友聚会,我说身上这件衣服就40块钱买的,大家都很惊讶。”这让李晓愚自己也有些意外,“我觉得没什么好奇怪的,那件衣服是逛街时随便买到的。也不是说我穿的衣服都这么便宜,但大多数衣服确实不贵,穿的时间也比较长,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都有。”
除衣服之外,李晓愚也不爱奢侈品包包,而是喜欢背布包。“之前有人送给我某个名牌的包,说是真皮的,我就背过一次,感觉不太适合我。”她表示,因为是真皮的包,背着就好重,太费劲,“另一方面,为了这个名牌包包,必须搭配一身衣服,而这个搭配就不适合坐地铁挤公交。”对李晓愚来说,生活得简单方便是最重要的,“我也不喜欢戴名牌手表,从实用角度看,需要看时间,有手机就可以了。还有就是在心理层面,戴名牌手表,我就会觉得很不舒服,比如去洗手,如果你把手表放洗手池,也会担心它丢掉。”
在李晓愚看来,物质占有,不仅仅是钱,也是对人精力和心力的考验,“我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我喜欢最简单的,最容易的,最适合我自己的。”李晓愚硕士学的是经济学,虽然现在并不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但这种经济学的思维还是贯穿在她的生活方式中。“占有物质,要考虑机会成本,你为了占有这些,和你放弃的东西相比,是否值得。”李晓愚举例说,比如即将到来的电商促销,“像我妈妈这样退休下来比较闲的人,等到大半夜抢优惠的东西还可以。但对我来说,时间就比较宝贵,我不会专门为了抢优惠而耽误自己看书的时间。”
李晓愚对书本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她家几乎每个角落里都是书,连卫生间也有,足足有几万册。不过,这些日子,李晓愚开始尽量少买书,“这和大学图书馆的完善有关,书非借不能读也。而且占有很多书,并不等于拥有,很多东西也都是这个道理。”
李晓愚推荐了两本对自己生活影响很大的书。一本是她的老师范景中先生写的《中华竹韵》,“看似写竹子,其实是写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我一直把这本书放在案头,每当遇到什么问题,就翻出来重看,能让心灵获得平静。”李晓愚还推荐了一本日本作者写的《清贫思想》,“书里讨论的是物质与内心,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彻底改变,但是潜在的东西,会被一本书焕发出来。”李晓愚很赞同这种财富观,即财富不是对物质的占有,而是使他人幸福的能力,“这对我是一个支撑。作为一个老师,我能对学生有启发;作为一个作者,我能让读者喜欢;作为一个母亲,我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这些都是财富。”
对知识的渴求,对美的欣赏,都是李晓愚一直努力追求的。“都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觉得这是不准确的,不是长了一双眼睛就能发现美的,正如不是识字就能读懂书的。”李晓愚在留学期间,曾往英、法、意、匈、日等国的美术馆和博物馆进行考察,萌发了投身艺术史研究的决心,但她始终记得自己第一次到卢浮宫,既兴奋又沮丧的心情。“因为我看不懂,就像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对着豪华盛宴一样”,李晓愚说,艺术欣赏需要大量文化知识的积累,“所以我对小孩说,你好好学习,不是将来要赚多少钱,而是为了让你有更好的享受生活的能力与资源。低层次的享乐是满足本能的快感,高层次的享乐则需要付出辛苦的努力。”
其实在生活方式上,李晓愚并没有刻意引导孩子和她自己一样,“人和人相差很多,比如我妈就和我不一样,她喜欢凡事多多益善。”现在,李晓愚每天跑步五公里,但拒绝了一些跑步团体的邀请,“我选择跑步,就是喜欢运动自由随性的感觉,无法接受在固定时间到固定的地方去。”李晓愚选择一个人跑步,“也是因为我大部分时间没法一个人,所以我很享受这一天中难得的独处时间。”有朋友喊她去跑马拉松,李晓愚也不太感兴趣,“也许有人喜欢去到陌生的城市,花钱报名参加一个活动,而我只是为了锻炼身体,对这样的活动没有强烈的需求。”
“有些人会被媒体宣传的流行生活方式所感染,但我觉得每个人首先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李晓愚总结道,“我觉得这是当下这个时代的好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不对别人的生活方式评头论足。”
来源:新华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简单生活是一种定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