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车上开起移动影院、咖啡厅
你想知道10年后的北京交通什么样吗?任何一个人叫车,只要在智能终端上下单,3分钟内车辆一定抵达;不管去多远,出租车费用都会是现在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堵车成为过去式,十字路口甚至无需交通灯就能保证交通井井有序……这是驭势科技CEO吴甘沙设想中的北京2026年的景象。今年年初正式投身创业,他的上一个身份,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其实, 吴甘沙的设想并不疯狂。向回倒推10年,在2006年的时候,iPhone还没出现,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出现,那时,如今我们享受的各种高质量“互联网+”的服务都没有诞生,甚至难以想象。“2016年的人工智能,在大尺度级别上相当于1996年的互联网、1976年的个人计算机。”吴甘沙判断,新的时代已经开启。而在人工智能中敲定“智能驾驶”作为主攻方向,也是因为它背靠一个庞大的市场,能解决行业乃至全国、全民的痛点,拥有效率提升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空间。
他们要用智能车来解决“大城市病”。当车辆不需要司机并且足够聪明,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可以下降,汽车所耗能源也会因堵车问题缓解而下降。如今,人们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路上,在驭势科技的蓝图中,未来的车不像今天的车,它会变成智能的空间。在这个车里面,你放一个咖啡机,它就变成了“移动的星巴克”;放一个大屏幕,它就变成一个影院; 放一套办公设备,它就变成一个移动办公室……在未来的十年到十五年之间,所有跟人或物的交通相关的所有产业都会被重新定义,包括出租车、停车业务、写字楼、服务业。
这幅蓝图并非空中楼阁。没有司机,没有方向盘、刹车和油门,一家人却有说有笑地坐在这样一辆车上自在地游览景区——今年国庆期间,这样一段视频在朋友圈流传。经过几个月的封闭开发,驭势科技的无人驾驶多功能电动车已经进入测试阶段。这也是国内首个具备商业化能力的纯无人驾驶车。
这个高度智能的无人车,不仅能够在复杂路况下及时调整路线、躲避行人,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主开到充电桩附近,进行无线充电。在这个如科幻片般的场景背后,是立体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人工智能算法等一系列“黑科技”的支撑,其技术水平已经与国际无人驾驶领域巨头优步等公司并驾齐驱。
给机器装上“芯片大脑”
与达闼科技的“云端机器人”理念有所不同,百度研究院前副院长余凯带领的地平线机器人科技公司,打算给机器人装上“芯片大脑”。通俗地说,就是把机器人的视觉、听觉等功能嵌入到芯片中,最终像交钥匙一样交给用户,开发者只需要做一些开发调试,产品就可以上线。
在余凯看来,到2025年绝大部分电子硬件产品,最终都会成为“广义的机器人”:有五官,可以感知环境;有反馈,可以人机交互;有大脑,可以做决策判断;有四肢,可以做运动控制。从电灯到汽车,最终都会成为“机器人”。
市面上,有基于 X86、ARM 这样的通用处理器芯片做改进;有人通过云端资源做计算,再将结果反馈给硬件。在余凯看来,前者很难低功耗地完成大量的计算;后者不仅会有延迟,还可能造成隐私的泄露。目前,地平线的“安徒生”和“雨果”两大智能大脑平台已经开始逐步落地。
来源:北京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