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发标:“小炉工”写就“工美大师”传奇
16岁便跟着父亲打工,经过近20年技艺磨炼后返乡创业,扛起传播文化、脱贫的重任……“农民工”、“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这两者似乎很难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云南,有这样一个农民工创业者,他不仅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还斩获“兴滇人才奖”的美誉,他的名字几乎成为云南工艺行业的代名词。
出身银匠世家
“10岁时,我放学回家后,站在我父亲身后,看他绘制银器。最吸引我的就是他雕刻纹饰的龙凤、松树、云朵,简直是‘活’了。”寸发标说。
1962年,寸发标出生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的一个白族银匠世家。祖辈都是手艺精湛的银匠艺人,在明末清初就在当地颇有名气,寸发标是第六代传人。
由于家境窘迫,寸发标随着父亲外出打工,多半是烧炉子、拉风箱。但时间越久,他越明白学习技艺的重要性。
“我很羡慕父亲有银匠的手艺,在我的请求下,父亲开始传授他绘画和简单的银器制作方法。”于是,刚满16岁的寸发标正式随父学艺。
在几年的漂泊中,寸发标不仅学到了父亲的手艺,更学习到众多少数民族打制或者修复金银首饰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寸发标对各民族首饰、器具制造、佩戴习俗有了充分的了解,并收集了大量图案资料。寸发标将祖传的传统工艺和随父走南闯北学到的工艺精华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手工艺品。
异地漂泊创业
1987年,寸发标的父亲因为年迈已经不能再打工,寸发标就和同村的几个伙伴一起去西藏创业,从事民间金属工艺品加工制作。
两年下来,寸发标在藏区渐渐有了一些名气,其设计的铜雕“布达拉宫”被藏区访美代表团选中作为赠送美方的礼物。一次,寸发标和他徒弟们承接了一批铜制佛像的制作。期间,有一名藏族信众连续一个星期观看他们制作,但是并不说话。一开始寸发标以为他是慕名前来学习佛像制作工艺,出于对藏民的友好,每次寸发标都会主动打招呼,并让徒弟为信众沏茶倒水。
但是到了第八天,信众来到制作室,刚进门就双目圆睁,挥舞着拳头,十分生气。这突如其来的怒气让寸发标师徒莫名其妙,他们不知道怎么冒犯了这个信众。寸发标一脸疑惑:“您这是怎么了?”
“你明白你做的东西么?”信众大声质问。
“当然知道啊。”寸发标答。
信众大声说:“你什么都不懂!”他告诉了寸发标一些佛教方面的常识。
藏族信众的话犹如醍醐灌顶,寸发标赶紧道歉。原来,寸发标缺乏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只是把做佛像当做是活计。认为只要形象逼真,工艺精湛就可以了,并没有做很多文化方面的研究。“做这个工作不仅要技艺精湛,更需要用心和虔诚地制作每一件手工艺术品。”寸发标说。
“小炉工”的新重任
就这样,寸发标在西藏一呆就是8年。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寸发标在拉萨结识了援藏干部任琴。当了解寸发标和他的徒弟们在拉萨为当地制作了大量手工艺品时,任琴鼓励寸发标一定要回乡创业,为家乡的民族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能为家乡作贡献固然很令人兴奋,但是寸发标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内心矛盾重重。高兴的是他一个“小炉工”也可以回报家乡,为家乡脱贫致富和发扬民族文化尽一份力,担心的是他能否担当重任。
“怀着兴奋与忐忑的心情,1997年我回到了家乡,自己创办了鹤庆县标祥九龙手工艺品加工厂,我发现新华村银器缺乏经典震撼之作的历史。”他说,“我边做边思考,希望能做出一组能够体现华夏民族文化认同、展示高超技术水平,并具有艺术造型美感的代表之作。”
在经过上百次的工艺实践后,寸发标将自己构思多年的“九龙壶”变成现实,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九龙壶”的诞生引来了广泛关注,这不仅为寸发标带来了各种荣誉,迎来了人生的辉煌,也为新华村的银器发展带来了机遇。国内外政要、专家团队等都参观过寸发标的银器制作工艺。
已经硕果累累的寸发标有一个愿望,希望打造中国云南银器文化传承基地,基地分为6大块:中国银器博物馆、传习馆、银器文化展销馆、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实习基地、体验馆以及中国传统银器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中工网记者 黄榆 通讯员 吴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