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手艺代代相传
今年下半年以来,松阳县玉岩镇周安村的老木匠吴炳松更忙了。但凡天晴,他就带着施工队,奔走在松阳各个村落,修缮老房子。
这份忙碌,源自松阳不久前审议通过的《关于开展“松阳工匠”培养选树的实施意见(试行)》。《意见》规定,自2016年起,松阳每年面向全县选树200名左右工匠,列入“松阳工匠”人才库管理。企业及个人承包松阳县内传统村落保护、开展老屋拯救行动等政府投资或财政补助项目,须聘用一定数量的“松阳工匠”人才库乡土建筑类工匠。
作为松阳工匠的代表人物之一,45岁的吴炳松个头不高,人却挺壮硕。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行走在距县城70公里的大岭脚村里。
大岭脚村属于典型的浙南山区建筑,村内的房屋沿着一条清澈的小溪建成,绝大多数都是黄泥房,屋与屋之间的小道,则由大小不一的石头铺就。不一会儿,吴炳松在一幢老屋外停下脚步,拿出相机,对着正前方的马头墙咔嚓一声,颇有些自豪地说:“马头墙的木质结构部分早年已腐烂,这是我们新修补的。”
数十年前,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人们往往就地取材,伐下高大粗壮的树木,经由木匠的一双巧手,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房屋零件,成为新房子不可或缺的部分。
那时候,木匠的地位很高,在东家帮忙期间皆坐上座,怠慢不得,木匠活也几乎和“铁饭碗”划了等号。遇上有人说亲,如说自己是木匠,婚事总能水到渠成。于是,村里的小伙都拜师学起了木工,粗粗一算,总共400余人的周安村,学木工的年轻人就有20多人。
吴炳松也不例外。初中一毕业,他就做起了木工,跟着师傅打下手,3年方可出师。然而等吴炳松出师时,他面对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不管本地或是遂昌、龙泉等周边县区,但凡盖房,已用不上他这样的土木工。吴炳松一身木匠本事,一时间没了用武之地,他只得外出务工。
直到2012年前后,吴炳松的命运再次逆转。一方面,人们从风生水起的民宿经济中看到,老式建筑更能吸引游客,老屋修建的活儿急剧增多,手艺精湛的老木匠十分抢手;另一方面,则是松阳发起“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村民可通过自主申报的方式修缮房屋,并获得50%的修缮工程费用。
如今在松阳,越来越多的工匠选择回归。出台这份选拔培养“松阳工匠”的意见,就是为了给老工匠们提供更全面的制度保障。选树对象除了乡土建筑工匠和传统手工艺人,还包括其他从事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从业人员。
松阳县委组织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加大对“松阳工匠”的培训培养力度,开展劳动竞赛、技艺展示等活动,松阳还探索“工作室+松阳工匠+徒弟”的教学模式,打造一支符合本地需求的工匠人才队伍。
这对于时常感叹后继无人的吴炳松来说,格外令人高兴。他发现,如今最年轻的工匠,也已过40岁,年轻人几乎无人愿学。政府的这项行动,将激励一批在外创业、又有一技之长的人返乡重拾手艺,并鼓励年轻人从事这个行业。
(原标题:让好手艺代代相传)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css13/img/end_news.png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回 楼主(幸福海边) 的帖子
感谢李老师的精彩分享! http://bbs.bztdxxl.com/p_w_upload/184_37544_8098db722bb0fd6.jpg 专页有你真精彩!回 1楼(羊君) 的帖子
感谢赵老师来版块分享学习,问好辛苦老师回 2楼(羊君) 的帖子
回 3楼(羊君) 的帖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