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爱平 发表于 2016-11-1 15:25:07

知足的岳父

         

岳父本姓范,因入赘做了上门女婿,按照风俗改姓金。我从记事时,就听人们喊他金主任,后来才知道,那是他曾当过多年村委会主任的缘故。
我家与岳父同在一个生产队,上小学的时候,我就耳闻目睹了岳父的许多故事。那时还是集体生产,每到农忙季节,天不亮,他就开始操劳组织生产了,先是挨家挨户地扯着喉咙喊村民上工,从队东头到队西头,一遍喊完后,他就在场边等着大家到齐,然后开始分工。组织队员们摸黑掰玉米,晚上组织拔秧苗,为第二天上午插水稻做准备。害怕蚊虫、蚯蚓、蚂蟥的人们,就穿起长裤、长褂、高筒胶靴。特别是麦收季节,岳父会根据每天出工人员的体力等实际情况,组织人们收割、挑运、脱粒、晒粮……妇女们顶着烈日,弯腰埋头,挥舞着镰刀将成熟的麦子收割成堆。年轻力壮的,用带钩子的长绳捆扎,用中间稍宽、两头稍细的木头扁担,挑起几乎与人一样高的麦稞,两三个、四五个,有时甚至是十几个人排成长长的队伍,高声地喊唱着很有节奏的号子,大步向生产队的麦场走去。磨出老茧的双肩,担着两米多长的扁担和一百多斤的麦稞,伴随着他们稳重的步伐,有规律地轻轻地颤动着,当他们从身边走过时,可以清晰地听到咚咚有力的脚步声……
岳父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连续工作,每天的睡眠时间最多也只有四五个小时。村民们看着有点心疼:“你难道不累吗,就不能多休息一会儿?”可他总是笑笑说:“觉不能多睡节余在那儿,力气也不可能省了放着哪儿,这就很好,我知足了。”
岳父的岳父,也就是我岳母的父亲,是一位老革命,早年被反动派连捅了18刀后光荣牺牲,在县革命纪念馆里,也写着老革命的大名。每年逢时过节,有关部门都会给他家送来“光荣人家”红色条幅和慰问信、生活物品等。有人曾经劝过岳父,让他到县里找一找,争取更多地享受军烈属待遇,但他从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有时只是轻轻地说一句:“行了,知足吧,已经很不错了”。
岳父岳母一共生了四个儿女,两男两女。大儿子高中毕业后,村民们极力推荐他去读大学,可当时全村只有一个名额。岳父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把唯一的大学名额让给了同村另一个军烈属家庭。父亲的行为,赢得了儿子的理解和更加尊重,回到生产队务农,并先后担任村民兵连连长等职务,后来考上了乡法律服务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成了全生产队驻乡“办事处”。村民患病,他提前帮助联系,保证及时治疗。本队一村民因医疗事故,不幸去世,他跑里跑外争取赔偿。另有一村民外出打工,不慎从高空中摔下不治身亡,他不顾自身心脏搭桥手术不久、仍处在恢复阶段等困难,坐车远赴哈尔滨,帮助料理后事,最大限度地争取到事故赔偿和经济补偿。多年来,他为乡里乡亲调解了许多纠纷,打赢了无数官司,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村民们都说这是岳父言传身教的结果。二儿子过继给了岳父的亲哥哥当养子,后来成了一名拖拉机驾驶员,整天风里来,雨里去,在村子里的田间地头忙着脱粒、耕地、运输,人缘极好。
上世纪八十年代,根据防汛抗旱工作需要,按照省、县政府水利工程规划,需要新开一条大河,直通长江,与东海相连。岳父家的房屋处在规划河中心,与我家和本队其他20多户村民一样,都需要拆迁。那时的拆迁,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赔偿和搬迁补偿,最多就是组织村民帮助搬家而已。根据我们所在生产队的实际情况,附加一条优惠条件:可以优先安排到新开挖大河南岸居住。人们普通认为,居住在大河南岸比大河北岸视线更开阔,交通更方便。当时也有人向岳父建议,凭他在乡、村的地位和声誉,如果找有关部门沟通一下,完全有可能将规划线路稍微调整一下,避开他家及所在生产队其他村民的居住地,因为当时岳父也是工程建设指挥部的主要成员之一。但岳父还是那句话:“行了,知足吧!”,并主动放弃了到大河南岸居住的权利,带头完成了拆迁工作。
考虑到我们生产队因开挖大河减少了大量土地,县政府特意给我们生产队五个去县毛纺厂工作的指标。岳父的大女儿以及后来成为我妻子的小女儿,都已中学毕业,没有工作。村里其他领导跟我岳父说:“让你两个女儿都去吧,他们在家闲着也没事!”岳父简单而坚定地说了一句:“我已经知足了,这次让给其他人,等下次有机会再说吧!”随即把指标让给同样因开挖大河减少土地的其他村。后来他两个女儿只是到乡办化工厂干了几年临时工,最终因为环境治理不符要求,厂子停产关闭,直到结婚出嫁,一直都没有工作。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不久,岳父从原来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村民们仍然视岳父为主心骨,遇事总喜欢找他拿主意,岳父也是乐此不疲。那年夏季,麦子收完后,人们开始忙着耕地插稻,可因久旱无雨,村前的大河几乎见底。已是六十多岁的岳父,毅然带领部分没有外出打工的男劳力,自发地组成抗旱突击队。河水几乎干涸,固定在河边多年的水泵,早已露出水面,悬在空中。岳父带头穿着短裤衩,站在污泥中,组织村民将水泵全部拆开,靠人拉肩扛一点点下移到河中心,然后进行定位安装,抽水灌溉。他自告奋勇,担任放水员,坚持每天在全村田头巡察,防止稻田岸边因蚁穴等原因漏水渗水。只要村里的水泵开启,他像过去集体上工一样,挨家挨户地喊着放水灌溉。谁家没人,他会主动地帮助挖沟放水,然后等稻田水放足后,再帮助填土堵上。
几年前,岳父不幸患上了食道癌。但他坦然面对,积极配合治疗并手术。原想只要将有癌细胞的食管切除即可恢复如初,不料,因操作失误,手术后岳父的食管变成了直角,不能像常人一样吃饭,只能进食一些流汁,即便是稀饭,也要煮得稀烂才行。否则,极有可能造成食管堵塞,需要到医院手术才能解决,这样的事情,也曾先后发生过多次。需要补充营养,却因不能正常进食,让岳父感到十分痛苦。有时实在难以忍受,岳父就用勺子舀肉汤喝,甚至直接喝豆油。一段时间后,岳父面黄肌瘦,风度不再,1.8米的个头,体重不足100斤,但他仍然显得那么精神。每次村委会通知他参加党员大会,他都十分兴奋,郑重其事地打扮一番,洗洗脸,刮刮胡子,用点发乳,把头发由前向后梳成“润发”式,体面光亮地骑上电动车,高兴地按着喇叭匆匆而去。
前不久,岳父喜添曾孙,我利用双休日回去贺喜。贯穿村子的那条大河边上,早已排满了一幢幢别墅式的二三层小楼。一群群家鸭,在头鹅的带领下,悠然自得地在清清的水面上游弋和嬉戏。河道两旁、房前屋后后,是一块块带有少许黄花的油菜,青绿的蚕桑相间在一片片绿色的麦子当中,阵阵青涩的馨香,扑面而来。岳父已经能够直接进食米饭等食物了,虽然仍然比较清瘦,但气色明显好转,脸上开始有些红润。与他闲聊时,无意谈及现今城里流行观赏油菜花,岳父笑笑说:“早些时日,我们这儿到处都是黄色的油菜花啊!”谈及以前集体生产与现时的比较,他直言:那时主要是机械化程度低,粮食产量也低,农民们出了很多笨力,吃了不少苦。在那种条件下,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和基层领导干部,只有靠一身正气,带头苦干,才能让老辈姓服气……谈起如今的生活,老人顿时兴奋起来:“现在我们农民的生活好过了,家家户户都是小楼房,很多人家买了小汽车了,小飞(岳父的孙子)今年也买了个小车……农业税不用交了,种地还有补贴,收割全都是机械化……60岁以上的老人一个月还有几十块钱的生活费,这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啊……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我知足了……”

何爱平                       徐矿集团物资供销公司

1956whsg 发表于 2016-11-3 15:40:53

那时候这样的岳父顶多的!

致敬!

羊君 发表于 2016-11-13 21:26:00

回 楼主(wggshap) 的帖子

学习何老师的佳作!问好!

羊君 发表于 2016-11-13 21:26:10

周末快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知足的岳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