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爱平 发表于 2016-11-9 12:37:44

企业“家规”的表情只有“严”和“狠”?

        女员工必须每天与老板亲吻,员工必须每天给老板的朋友圈点赞,员工未经公司同意离婚会被开除,下班后开会不算加班……近来,企业规章频频“惹是生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有了规矩,是不是一定能成方圆?企业生存发展,需要规章制度的支撑。好制度对企业来说,是一笔财富;坏制度则可能消耗企业元气。
  企业规章制度应该如何制定?如何激发规章制度的活力和价值?管理是否意味着“严”和“狠”?
  别低估了柔性管理的“红利”
  □罗娟
  ●“拍脑袋”和“不走心”之下出台的企业规章,往往脱离实际,甚至让人哭笑不得。
  ●破除“刚性管理”迷信,长远之法是让更多企业管理者看到“柔性管理”激发的职工潜能带来的红利。
  “和老板接吻”“按规定时间怀孕”……企业规章制度的“任性”“奇葩”似乎总在野蛮生长。有没有办法治治这种“任性”?
  我曾目睹过一家企业关于规章制度旷日持久的讨论。这是深圳一家工业企业,人事部门把企业规章交给工会征询意见,工会广泛发动职工代表在职工中宣读讲解并收集意见,从加班时间、津贴、作业规范乃至工服穿戴,职工通过工会一共提出了83条修改意见。经过长达半年讨论、修改,甚至争论僵持,两次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最终新版企业规章出台。职工对这个新规章认同度很高。
  企业规章制度关系着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可谓企业的“宪法”,管理者理应通过与工会和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如何“修法”,然后再去“普法”。
  再看看大多数“奇葩”企业规章是怎样出台的,恐怕不少是出于一时冲动、一时兴起。“职工来太早,办公室提前供暖费用高”,于是出台一条“早到要解释原因”的规定;欧美企业管理文化好,于是照搬一条“让职工排队吻老板”……只考虑企业或部门利益,不问职工情由,不考虑能否执行,如此“拍脑袋”和“不走心”之下出台的企业规章,往往脱离实际,甚至让人哭笑不得。有的企业规章制度“一箩筐”,一问职工,纷纷摇头,根本不知道。
  我在上述那家企业采访时发现,每个职工都知晓自己在企业工作和行为的“红线”,不仅对操作规范“门儿清”,就连在厂区里应走绿色安全线这样的小细节都分毫不差地执行。可见,让职工自觉遵守企业规章,一条一条地去落实不是神话,前提是企业管理者信任职工,愿意听取职工意见。
  相反,一些企业管理者不肯“俯下身”来听职工说,反而迷恋简单粗暴的“刚性管理”红利。“奇葩”规章粗暴践踏了职工尊严,只能让职工与企业越来越疏离。最典型的莫过于“末位淘汰制”了。去年底,《工人日报》发起了30万网友参与的“末位淘汰制该不该”的讨论,网友以压倒性票数反对这一制度。“刚性”管住了职工,也束缚了职工。
  破除“刚性管理”迷信,长远之法是让更多企业管理者看到“柔性管理”激发的职工潜能带来的红利。
  在一家日资汽车企业采访,看到企业把操作方法、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做成了漫画和动漫视频,寓教于乐,很快在职工中推广开来。据介绍,这些制度大多数是一线职工提的建议——叉车司机发现弧形走过通道一天下来可以多运送货物两次,工人发现降低操作台的高度可以多抬几次胳膊多生产一些产品……企业管理者发现,每一次修改规章制度竟都能带来成本下降、利润上升。
  这是“柔性管理”和民主管理的成功。职工遵纪守规只是企业发展的基线,管住“任性”,把人性释放,激发职工创造更多价值,才是聪明的管理。
     管理的本质是释放每个人的善意
  □方大丰
  ●管理者天天都要面对人性中的善与恶,人的潜能、长处和人的弱点。记得有企业家曾说:对员工守信,员工才会信任企业;为员工创造价值,员工才会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越忠于员工,员工才越忠于企业。
  讨论企业规章的事,其实是讨论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问题。
  哈佛商学院三位管理专家曾历时5年,对160家公司在1986~1996年间所运用的200多个管理理念和实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它们之中绝大多数无助于业绩提升。
  所以,任何把管理创新当成时尚来追求的做法,很可能都是“浪费表情”。
  改革开放30多年,既是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管理不断进步的过程,从建立健全基础管理到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再到价值链管理和文化重塑,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管理进步是有迹可循、有目共睹的。
  这个过程,一般被总结为:人治、法治、文治。
  对中国企业来说,从人治到法治漫长而艰苦。其艰苦性在于,国有企业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浸泡,“大锅饭”机制之下的基础管理环节十分薄弱,每一项管理制度的创新和落实,都伴随着艰难的观念转变。
  “变革关键在变心”——记得一位国企老总曾经这样感叹。
  从国营到国有,从工厂到公司,从职工到员工……国有企业的管理变革每一步都曲折而富有故事性,折射了国企“变心”过程的艰巨。
  采访过一家公司,公司的各个生产现场一度有600多把椅子。这些椅子正是当年国企职工特有的“权利”,上班时间,他们“关心”椅子甚于关心机器,坐在椅子上聊天,有时设备出了故障、产品出了质量问题都不知道。后来公司把这些椅子都拆了。老总感叹:对很多职工而言,拆掉这些椅子其实意味着搬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心理墙”。
  类似这种“拆椅子”的故事,今天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深入接触或了解中国企业治理进步历程的人深知,管理和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绝不是使用工具那么简单。
  相对有趣的现象正是,中国企业的每一轮管理创新热潮,都对应着一批西方管理学著作的畅销,如《基业长青》《第五项修炼》《执行力》《定位》等。但上世纪末,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则认为,管理这东西,一定要在当地的文化中才能发芽生根。直到今天,这恐怕仍然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管理者天天都要面对人性中的善与恶,人的潜能、长处和人的弱点。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
  这使人想起硅谷企业的“咖啡时间”,想起今天中国许多现代化公司的“职工小家”……随着公司治理水平的升级,以人为本成为管理创新的更明确追求。记得有企业家曾说:对员工守信,员工才会信任企业;为员工创造价值,员工才会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越忠于员工,员工才越忠于企业。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企业“家规”的表情只有“严”和“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