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防大拿”的创业情怀——记徐矿集团优秀党员、张集矿哈密通防项目部经理兼技术主
30年的煤矿生涯,拥有6项国家专利,完成过40多项小改小革。从掘进到通风,从徐州到新疆哈密,他用勤劳的双手和睿智的头脑,创造了令人刮目的成绩,树立起新时代矿工的“标杆”。他就是黄永梁,张集矿哈密通防项目部的经理兼技术主管,徐矿集团2016年度优秀党员。
“父亲在矿上干了一辈子掘进,1984年,我代工来到张集煤矿,一干就是30年。去年4月份,我带着工区5名职工外出创业,在哈密能源公司负责通防工作。”采访中,黄永梁只用寥寥数语就介绍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但简单的话语却掩盖不住他对工作的激情和投入,与记者拉家常般的聊天过程中,他的形象越发清晰高大起来。
刚进矿时,18岁的他为井下职工送饭送水。聪明又勤快的他受到大家的照顾,不到一年调到通风工区。喜欢学习钻研的黄永梁很快熟悉了解了通风工区所有工种的操作要领,瓦斯、防尘、监测监控、测风测尘、密闭等,成长为通风专业的“技术大拿”。
张集矿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双高”矿井,通防是重中之重。黄永梁对他的老区长刘成秀特别钦佩敬重。“刘区长参加过唐山大地震等国内大型事故的救援,经验十分丰富,他经常告诫我,出现什么情况该如何应急,如何判断。”
最令黄永梁印象深刻的,是20多年前张集矿两名救护队员在盲巷探险时,不幸窒息身亡。追悼会上,孩子的哭喊、父母的昏厥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也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爱动脑、干活细,这是周围同事对黄永梁的评价。在张集矿通风工区工作期间,他注重技术创新和小改小革,潜心学习、刻苦钻研,牵头和参与研究实施各类技改项目、发明创造40多项,其中6项技改成果取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8项获得省、市及徐矿集团科技进步奖,为保障矿井通防安全、促进安全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长期在井下工作的他发现大倾角综采工作面支架安装的转向问题,因曲率半径小而导致矿车掉道挤人事故时有发生,于是潜心研究轨道变向器,既能满足在空间受限的巷道里实现90度拐弯,还能远距离操作。光是一个转盘就由100多个小部件组成,黄永梁先设计图纸,然后自己找材料加工,有时为了一个小零件,要跑好几个市场。
去年4月,张集矿哈密项目部急需技术人才。黄永梁耐心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矿井迟早要关,晚走不如早走,早出去早创效。”来到哈密后,因气候干燥,气压高,他的眼底毛细血管出血,但他没有打退堂鼓。当时,大南湖五矿的通风系统还没有形成,10几个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机全部放在地面的两个井口,黄永梁到矿后,一天连续下井好几个,了解现场情况,并对各条巷道进行测风,绘制了哈密公司通风系统图、通风立体示意图、通风网络图,一周内完成了通风机挂网措施的编制和上报工作。短短一个多月,就成功进行了矿井通风机挂网,井下各掘进头局部通风机均实现了风电和瓦斯电闭锁,矿井风量能满足各作业地点用风需要,受到矿方的一致好评。
“张集矿通风工区曾多年被评为‘十佳党支部’。到了哈密能源公司,我们就要树立张集品牌,保持先进多创效,把工作干好才有立足之地。”黄永梁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创业过程中,他吃住在单位,没有休息日和节假日。职工思想出现波动,他主动去沟通;有的职工生活费不够了,他就自掏腰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工作上,他深入现场,超前分析,不断挖掘潜力,优化系统降成本,切实当好领导参谋,在上级部门多次检查中得到检查团成员的一致好评。
来源:徐矿传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