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师徒情】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 李建军在我们中国的大中小企业,如果去随意挖掘班组这个深层中的任意一个人—你能说说你最难忘师徒情经历吗?开门见山,他们一个个对师傅充满着浓浓深情,有着几天几夜诉说不完的精彩故事,每个感人的故事背后,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了的,而是从心底里流泻出的太多感动、太多真情。聆听到他们朴实的故事,甘肃华亭煤业集团公司砚北煤矿综采一队检修班班长冉启东和他的师傅生产二班优秀班长祁喜平就是其中的一对。
“10年前,我来到了煤矿,井下黑乎乎的,不要说下去干活,就是单独在井下行走,如果没有人在黑夜带路,肯定就会迷失方向出危险。10年过去了,我在井下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矿工岁月。从清煤工到检修工,从检修班的副班长到检修班长,一路成长走来,所有所有的感慨,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心底里滚烫的话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综采一队检修班班长冉启东,告诉笔者开场白的一段话。
在采访中冉启东在井下边走边说:自从迈进企业的门槛,我要衷心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一个人,这个人他为了我在企业成长,手拉手不辞辛苦;这个人他为了我多学技术,口对口忘记疲劳;这个人他为了我生活中的小事,心对心出谋划策,他胜似亲人,胜似伟大的父亲,太多太多的感恩,尽饱含在恩重如山的情怀里。
师傅祁喜平进矿前在银川新城粮库、酒泉国家粮食储备库等转运站当装卸工,重体力的干活,一月挣不到1000元的工资,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4个小时,200斤重的麻袋在他脊背上一扛就是整整10年,仿佛就在昨天。
2002年进矿后,识字不多的祁喜平在综采一队干上了打料工,他只有一个愿望,尽责把工作干好,保证安全,保证工作质量。经常是白天从地面装好的枕木、轨道、圆木、荆芭等物料,晚上下井去卸。他认为,煤矿上活儿虽然苦,但比起当装卸工干的活儿要轻松。2003年,平时干活窍门多的祁喜平被调到检修班担任了副班长,这在好多工友眼里成了一种跋涉的台阶。他为人忠厚老实,干什么工作不同别人之处,就是能把人安排“活”,能把活安排“动”。
2005年,徒弟冉启东来到矿山,与祁喜平签订了师徒合同,祁喜平就成了他在矿山的师傅。由于师傅在工作中善于找窍门,也就是说有眼力,综采一队把生产二班班长的重担压在他的肩上。生产班“二九一六制”的班,每天上早班就得凌晨4点起床,5点钟开完班前会后下井,直到晚上的20时才能升井上来,一年天天如此。徒弟冉启东就因为井下时间太大,一个班下来腰腿酸软,心里准备打退堂鼓。善于观察心态的师傅,终于在工作中看出了徒弟的心事,每天除上班在一起外,师傅祁喜平主动找徒弟谈话、聊天、散步、讲矿上成才人的故事,但是工作中始终没有放松对徒弟手拉手传授技术,生活中油盐酱醋面面俱到体贴的关怀。就这样,慢慢地,师傅用一颗滚烫的心融化了徒弟心灵上封冻的冰,化解了徒弟消极的工作念头。
师傅祁喜平经常在工作中给徒弟说:“虽然,煤矿工人的活太苦,72行,行行出状元,工作中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我们做不到,既然来到了煤矿,学习到的手艺就是自己的终身财富。”
2011年,150209工作面受矿压影响,出现局部冒顶,高度超过2米,长度超过5米,师傅祁喜平接上班后,他想:如果这时候不赶快处理,会造成冒顶范围扩大,不但影响当班,还得影响到下一个班,全矿的产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他以多年来矿山积累起来的经验,在最关键时刻,仔细观察顶板,用长柄工具处理好危岩后,他和徒弟冉启东第一个上阵,靠近煤壁用两层金属网铺底在架顶上,然后把一根根40多公斤重的枕木,在支架上面码放成“#”型的木垛,以制造人工假顶的方法加固高冒区。处理过程中,上面的煤块不住的打在他们师徒的身上、脚上、手上,但他们全然不顾,经过近8个小时汗流浃背的处理,冒顶段终于处理好了,而此时的师徒二人已筋疲力尽,全队干部职工个个竖起大拇指,危难之际,师傅带领徒弟经受住了一次特别能忍耐的考验和磨炼。
就因为师傅祁喜平在工作中说出的好多大实话,才激励着徒弟在煤矿思想来了大转弯。多年来,在师傅祁喜平的严格导师带徒下,徒弟从不懂到刻苦钻研地学、从千锤百炼的修行到精炼,不负众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岗位上成长、成才,大显身手。无论干每一项工作,感怀着“滴水之恩则涌泉相报”的恩情,前提是把工作干得比师傅还出色,就像一颗螺丝钉一样,永远坚守着自己无怨无悔的岗位。
2011年,跟随了6年师傅的冉启东,肩负起综采队检修班长的重任,与师傅在百里煤海比翼齐飞。每天,在矿灯交织的光芒里,每天,在汗水洗脸的黑夜里,每天,在师傅疲惫的身影里,与师傅在钢柱林立的掌子面摸爬滚打,在煤浪滚滚的爱河里,传承着师傅交给的技术本领和带班管理经验,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前行,成为煤海中一对师徒情最完美的写照!
期待各位老师支持,更期待您的佳作到活动中来 建军老师写了好多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