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聊”与“陪睡”距离有多远
背景: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16日发布消息,注册心理陪护师正式获批。此举被指易导致变相色情。扬子晚报发表刘昌海的文章:在国外,“情感陪护”早已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物,而且从业人员素质很高,大多由高校教师、心理专家、电台主持人等兼职,保证了他们服务的质量及职业的高尚。而我们一提起“陪聊”就有人想到色情,其实是某种阴暗心理在作怪。如鲁迅先生所言,“一看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短袖子离白胳膊自然不远,但想到私生子未免想象力过于丰富,如果因此就禁穿短袖衫岂不荒唐。诚然,有一些人打着“陪聊”的幌子进行色情服务,但这并不是“陪聊”的错。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发廊存在性交易就禁止人们理发,也不能因为有人打着“陪聊”的名义卖淫就认为陪聊就是变相色情。只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不要只管收钱发证,同时行业内部严格自律,就不会出现某些人想象的那样的问题。
随想:仁者见仁,淫者见淫。将心理陪护视为简单“陪聊”,本身就是扯淡。心理咨询在国外十分普遍,国外医保也将其纳入报销范畴。乍看上去,心理治疗只是坐在沙发上说话。但是,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恰当的心理干预,对于饱受心理问题困扰者,就是救命稻草。上海的心理陪护师注册,不可能像街头“办证”那般容易,职业资格必然要经过专业培训与考核。如果认为“小姐”们会藉此“办证”,让“三陪”合法化,要么是头脑太简单,要么是花花肠子太多。有人或许会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有些事到了国内就变味。问题是,“小姐终归是小姐”,就算真穿上马甲,做“那种事”的性质会发生改变吗?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真的出现心理陪护堕落为生理陪睡,再“扫黄”不迟。 庸俗地说:是吃饱之后惹的事,假如让他饿肚子,他总是需要窝窝头、连馒头也不敢想。
文明地讲:是温饱之后的新需要,不缺吃、不缺穿,当然也不缺寂寞。
想想过去的事情,我写过一首小诗:《过去的事情》
渴了
喝一抔河水
热了
房檐树阴下蹲一会
烦了
敲开邻居家门唠唠
难了
找单位领导说说
一切是那么自然随意
同样的事情现在就得如此:
《现在的事情》
渴了
买瓶矿泉水(河水已经不能直接喝了)
热了
找个有空调的地(咖啡店是收费的)
烦了
找个陪聊发泄发泄(估计也是价格不菲)
难了
自个想办法解决(提倡自立吗!况且领导也没有时间啊,不是给你按月开工资吗)
一切都得顺从市场经济
当然,社会是进步的,生活是美好的,人的需求也是上天下地无止境的!想陪聊就陪聊吧!想陪睡就陪睡、那是万万不可的。 明确个概念: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两个职业范畴,心理咨询师属于劳动部门考核颁发《执业资格证》;心理治疗的心理医师是卫生部门考核颁发《执业资格证》。
所以担心陪聊的从事陪睡,那是能够胜任的,但陪聊的要是从事心理治疗那是绝对不能胜任工作的,否则、没病能陪你聊出神经病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