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品质
最近,关于不知感恩的大学生被取消资助的事情被炒得沸沸扬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从传统废墟里走出来的人们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思想状况,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成了我们塑造未来文化、心理形态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人们采取什么态度,也就决定了未来他们会怎么行动。于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求我们弄清这一争论下面的具体逻辑。从受助一方而言,资助的那些钱对于庞大数额的学费和生活费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家庭和个人还得动用别的途径筹集大量资金来供子女读书,因此,很有可能,真是忘记了这回事了。而且,虽然儒家传统里有感恩的教育,但是由于“君君臣臣”的传统,我们强调的是“对父母的感恩”。虽然佛家有所谓“报众生恩”的说法,但一直未能成为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某些西方传统吃饭时还要祷告“感谢主赐我食”大相径庭。因而,很可能在贫困的家庭里面,从小接受的感恩教育就不多,根本就不具备襄樊那几十位企业家所要求的“接受慈善的文化根基”。因而,对于这些年轻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进行大规模深入人心的感恩教育,希望能通过四五十年的时间在此方面净化人心,淳化风俗。因此在我看来取消资助的做法未免不妥,亦显得滑稽可笑。
其次,从资助者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有一种“慈善文化”的形成。平常人积累财富最好不是为了留给子孙,而是为了回馈社会。因为,财富本来就是流散在社会之中的,由于个人的原因与努力聚集起来。就如同山中本来有水,你开沟成渠水则成流,此河有灌溉此山的责任否?如果慈善事业能够成为拥有财富者自然而然的行为,如果富人均能“无我相而行于布施”,则社会风气必然改观,感恩文化的前提还是慈善文化。没有作为原因的慈善,哪里来作为感恩的结果啊!
而慈善,如果带着个人沽名钓誉的目的而进行的话,就大大削弱了其神圣的光环了。可以肯定地说,到了年终而期望受资助者的感谢信,当然是小家子气的,在资助者本身而言其人格高度与受资助者也无甚差别。作为学者,我们多多少少总间接接受过某些基金的资助,但是,别人不是要求我们写感谢信打电话,而是在全国的中心城市组织每年的派对,邀请参加,如果经济拮据还可以申请旅费资助。
慈善是需要知识基础的,同样也是需要学习的,目前我们的一些富人还不太懂得如何去进行慈善事业。
感恩是好品质,但不可以要求感恩;慈善是好的,因此可以要求慈善。如果明了了这一逻辑,再认真向发达国家的成功慈善事业学习操作技巧,相信就不会有今日此等之事大行于世。(北京 高靖生)
"不是为了留给子孙,而是为了回馈社会"这话说的多好.整篇文章语言流畅,言词清晰,理据分明,不错
牛士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