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 发表于 2016-12-12 10:16:51

以人为本唤醒广州老街老巷

(原标题:以人为本唤醒广州老街老巷)
来论  
曾德雄(广州市人大代表)
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正在举办,前天下午南都承办的分论坛———“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与改造”上,8位国内外规划文保人士就此展开了讨论。而荔湾区就像广州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西关大屋、上下九、沙面、恩宁路等历史文物遍布其中。昨日上午,南都“坐下来谈一谈”论坛上,又有9位嘉宾为荔湾区历史文化的活化与更新建言献策。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如何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与历史文化的保护之间达到平衡?这其实是一个老话题了,广州近十年的大拆大建使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大变漂亮了很多。但与此同时很多历史建筑遭到了破坏,有些甚至还是毁灭性的,让人心痛不已,也经常引发全城关注、热议。
现在似乎较少提大拆大建了,改称微改造,广州在全国率先成立的城市更新局主要工作好像就是这个。最近这几年广州城区特别是城乡接合部冒出了很多创意园,都是以前的一些旧厂房改造而成,很有现代艺术设计感,里面是充满现代气息的企业,尤以网络、贸易、广告公司居多,出入其中的都是些潮男潮女。比如荔湾成功改造的永庆坊,可以听曲、逛街,未来听说还可以进来喝一杯咖啡。
广州的历史建筑终于从大拆大建的惊魂中定下神来,人们也得以坐下来好好地讨论一下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了。
我认为,不管是城市的更新改造还是历史文化保护,核心都必须是以人为本,人才是目的,一切都为了人,这应该是一个原则,也是出发点。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城市的更新改造?那是为了给人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空间;为什么要保护历史文化?那是因为人本质上是一个精神的存在,他必须要在历史文化的长河脉络中才能找寻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否则就会茫然无措。
这一点在转型期的中国尤为重要。文化的功用无非有两点,一是使个体心安,一是使人与人之间和谐,恰恰是这两点在剧变的当今中国社会殊为不易:旧有的价值标准早已打破,而新的尚未建立,人人深陷认同焦虑;离开了传统村落的熟人社会,置身于一个巨大的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伦理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他人即地狱”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演变出很多的矛盾、冲突,甚至惨剧。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文化,而文化需要载体,需要空间,因此就有了城市建设,有了城市的更新改造。我特别注意到前天的论坛上,英国布里斯托尔市前市长的讲话,他在旧工厂里面先后建了社区电影院,又引进了亚洲餐馆和英国式酒吧,“形成文化上融合跨界的风格”。我们现在就迫切需要这样的跨界融合,不是跨国界,而是跨越我们彼此之间的传统文化壁垒,向陌生人开放,向所有人开放,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新型社会伦理。
其实我们这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即以这次与会的荔湾区为例,那么多的老街老巷,那么多的历史传承、历史典故,完全可以通过微改造来唤醒它们,让它们讲出自己的故事,让徜徉于其中听故事的人们不期而遇、会心一笑。
(原标题:以人为本唤醒广州老街老巷)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人为本唤醒广州老街老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