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向素质练兵要战斗力
http://upload.ylrb.com/2016/1212/1481504688798.jpghttp://static.bshare.cn/frame/images/logo_square_s.gif分享到http://static.bshare.cn/frame/images/logos/s4/qqmb.gifhttp://static.bshare.cn/frame/images/logos/s4/sinaminiblog.gifhttp://static.bshare.cn/frame/images/logos/s4/renren.gifhttp://static.bshare.cn/frame/images/logos/s4/sohuminiblog.gifhttp://static.bshare.cn/frame/images/logos/s4/neteasemb.gifhttp://static.bshare.cn/frame/images/logos/s4/msn.gif特警战术阵型付景宜摄
近年来,榆林警方以“适应现代警务发展需求、满足民(辅)警提升渴求”为导向,以“项目化落实、激励化奖惩”为保障,全力构建实战实用的公安教育训练体系,带动和助推了公安局的整体建设,全市百名民警刑事案件破案数、治安案件查处数、逮捕人数、强制隔离戒毒人数、治安拘留人数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市公安局连续3年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公安机关“目标责任考核先进集体”和“重点工作考核先进集体”。
以人为本 满足全警能力提升需求
拓展训练内容。榆林警方致力于全警素质的提升,在日常施训科目设置上,不再局限于法律知识、公安业务等常规内容,而是加大国学知识、历史文化、家庭教育、心理疏导等知识的教学比例,扩大民警的知识面。把专家学者“请进来”,把业务骨干“带起来”,开办了公安大讲堂和警官论坛,着力开拓民警的视野、提升全警人文素养。积极鼓励业务骨干走上讲台,讲述警种业务和工作故事,培养了一批“做得了、讲得出”的业务能手,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教育训练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成功转变。校局合作。市、县公安局分别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武汉市警校等10余所院校建立了校局合作机制。先后邀请清华大学崔和平、公安大学李玫瑾、王大伟,以及西安交大、西北大学、天津警官学院等知名教授,以远程视频教学形式为全市民警做了国家安全形势、公安警务改革、信息化应用、警务实战、心理调适、消防安全等专题讲座。
善用网络资源。积极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依托全国公安教育训练网络学院、陕西公安教育训练平台和榆林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三大网络学习平台,组织县处级、科级、普通民警、辅警四个层面人员,以视频课程、微课程和专题课件等形式,分类开展法律法规、警种业务和实战技能等基础知识的学习,率先通过省公安厅教育训练平台组织网上考试,目前网上考试参加人数已达28154人次。
突出实战 适应现代警务发展需求
“面对基层民警不会依法、有效使用法律武器和警械的情况,我们积极探索面向实战、适应实际的训练模式,不断转变训练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探索实际的训练方法,切实提高训练的质量与效能。”榆林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王殿玺深有感触。
树立实战理念。转变“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教学、以队列训练为主的实战培训”的传统训练模式,把民警从课堂带到实战模拟场景,开展专业和实战技能、体能和心理行为训练。2013年以来,市县公安机关相继组织300余人赴内蒙古、山东、江苏、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区学习考察信息化、巡防机制、执法规范化等实战训练经验,形成了体能、技能、战术和心理训练相结合的立体培训模式,并举办各类实战培训班371期27959人次,模拟实战演练576次35770人次,比武竞赛69次2489人次,组织实弹射击50次10437人次,累计投入训练经费近1700余万元,民警综合素质有了质的提高。
实施点穴轮训。今年围绕警种业务短板和工作需求,组织全市650名刑侦民警开展了信息导侦、刑事技术专项培训,在全市巡特警部门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实战轮训和为期6天的特警比武竞赛活动,组织全市190名派出所消防监督民警进行了消防监督业务轮训,强化了警种培训的针对性。并在实战轮训和司晋司、基层所队长、优秀辅警调训中,开展“自主选学”“菜单式点课”,推广案例式、研讨式、模拟式教学,切实解决了训练与实战脱节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强随警练兵。积极组织上挂随岗学习、下派出所跟班实训和远赴外地跟班实训等活动。各分县局先后派出400余人,到市局政治部、指挥中心、网安、刑侦等部门跟班学习。局机关同时分批下派232名民警到城区派出所开展为期20天的跟班训练。派遣100名警种业务骨干,到经济发达地区对口跟班学习,对接先进警务工作理念,推动各项工作改革创新;积极推行“警师制”,通过“师带徒”“老带新”开展随时、随地、随人、随事的“四随”岗位练兵;认真总结实战经典案例,动员基层小教官和业务骨干开发“微课程”,对身边民警随岗授课,让民警快速掌握实战技能;通过民警“每日一讲”和“头脑风暴”讨论互动,相互启发学习,交流心得,共同提高;外聘职业律师,对基层民警办理的案件,进行“挑刺找茬”和以案释法,借用专业力量释疑解难,提升民警执法水平。
培养实战教官。突出教官在实战训练中的核心作用,出台了《榆林市公安局兼职教官聘任管理办法》,通过比武竞赛、教学考评在全市遴选了78名业务骨干,建成全市教官人才库,初步形成“外聘专家学者开阔视野,邀请兼职教官提升业务,依托专职教师强化养成”的教学格局。2013年以来,市公安局为各分县局刑侦、治安、禁毒、经侦等实战部门和基层派出所各培训实战小教官1名,实现了一线实战单位小教官全覆盖。今年7月,又选拔了120名优秀小教官,接受公安部“西部送教基层行”教官团面对面指导,受到了基层的欢迎。
落实基地建设。按照上级要求,采取自建、共建和租用等方式,市、县局相继建起了民警训练基地,并配备了能够承担教学实践、值班处突需求的单警装备,保障了实战训练任务的需求。靖边、神木县公安局新建了硬件设施一流的县级训练基地。市局在建成巡特警训练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已启动全市民警教育训练基地建设项目。
机制保障 保证教育训练效果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司法制度的革新,现有的公安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高素质警务工作者的需要,如何突破公安教育现实困境,根据培养实战化、现代化的警务人才,是公安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榆林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明如是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教育瓶颈,市局党委专门出台了项目化落实机制和激励化奖惩机制,确保教育训练取得实效。”
张明介绍的项目化落实机制是指将教育训练列入全市公安机关“十项重点工作”之列,按照企业管理理念,确定“项目经理”,而教育工作的“项目经理”为市县政工部门负责人,按照“市局、分县局、基层所队分级施训,政工部门、业务警种、训练基地分块实施和局领导、所队长、民警、辅警分类培训”的机制,成立了分县局战训大队,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每年初收集各警种部门年度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层次人员业务工作和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制定《全市公安教育训练项目化落实工作计划》,按照入警、晋升、专业、发展四大模块进行项目化分工,明确年度训练的责任单位、训练内容和完成时限,以项目推动,确保培训任务落实到位。
激励化奖惩机制则是将教育训练与单位个人考核挂钩,市县公安机关将年度培训任务落实情况列入月考核的重要内容,逐月排名通报,未完成训练任务的,年度不得评先评优。建立了学分管理制度,将民警、辅警年度参训情况折算为学分,全部录入培训管理系统和电子训历档案,列入单警考核重要内容,累计学分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年度不得评为先进和提拔任用。同时对民警、辅警参加比武竞赛、司法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和高层次学历教育,获得奖励或取得证书的予以记功嘉奖,目前已记功嘉奖38人。今年又将功模休养与素质强化相结合,组织全市公安机关140名记功民警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素质提升培训班,增强了获奖民警的职业荣誉感。
“有机会与导师面对面交流,对我来说是难得的机会。通过学习,不断进行思考、反省、分析、概括,力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灵活地调整工作策略,有效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办公室民警霍耀强在上海交通大学素质提升培训班结业座谈会上的发言,道出了140名参训民警的心声。
本报通讯员 付景宜
来源:榆林日报 感谢分享,李老师辛苦了! 问好李老师! 祝李老师周二愉快!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白老师太给力了,开心快乐每一天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回 4楼(煤缘) 的帖子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