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集团军某团:“特殊对话”助力兵之初
“特殊对话”助力兵之初■李连军 韩海飞 本报记者 邹 菲这是一场特殊的对话。12月中旬,新训生活即将结束之际,第54集团军某装甲团组织开展“我与‘兵王’面对面——新兵下连专题教育”活动,邀请团里有名的“兵王”赵宗刚,为新兵现场答疑解惑、传经送宝,帮助他们在连队顺利度过第二适应期。赵宗刚是该团修理连原修理技师。入伍30年,他干过12个岗位,发明的42项技术成果被推广,其中10余项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享誉全军的“铁甲神医”……
“兵王”的辉煌履历,让新战士刘梦飞既震惊又佩服。刘梦飞因身体素质差,上次体能考核就有两项成绩不及格,眼看下连在即,他发愁不已。
“下连后,训练强度增大,我害怕自己跟不上进度。”对话交流环节,刘梦飞第一个站起来提问。
“无论是谁,面对新环境、新专业,都需要从零做起,只要肯吃苦、敢拼搏,就一定能在岗位上干出彩。”赵宗刚诚恳地对刘梦飞说,自己刚下连时,对坦克一窍不通,为尽快补齐短板,他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背记操作原理,晚上还要钻进冰冷的战车研究机械部件,不管多晚都要整理学习笔记。30年下来,他共记录了50多本学习笔记,练就了“100米外判断故障原因、50米判断故障部位、5米能说出精确部件”的硬功。
听着赵宗刚的下连经历,刘梦飞心中的“愁云”渐渐散开。“军人就是要不断挑战自我,砥砺体能、磨砺血性,才能无悔‘兵之初’,走好‘军旅路’!”刘梦飞在笔记本上写下感言,并随后制订了加强体能训练的新计划。
如何选择下连岗位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耿浩翔是一名大学生士兵,立志建功军营。然而,他心中有个疑问:大学读的经济管理专业和部队信息化装备训练基本不沾边,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在基层岗位上还有用武之地吗?
听完耿浩翔的问题,赵宗刚用自己的换岗经历现身说法:当话务员时,上万个代码背得滚瓜烂熟;当饲养员期间,把近百头猪养得又肥又壮;当炮长后,弹无虚发,曾打出十发十中的优异成绩……“下连后,也许你的岗位很平常,也许你的专业不对口,但只要你肯努力,任何岗位都会成为你起飞的平台。”赵宗刚鼓励耿浩翔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部队好好干出一番事业来。
“岗位无大小,奋发必有为。只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就能在岗位上绽放光芒,成就梦想!”受到鼓舞的耿浩翔心头豁然开朗。
教育活动临近尾声,赵宗刚为新战士送上3条“成长锦囊”:勤奋好学,部队是所大学校,学习永远是成长成才的“金钥匙”;注重积累,时刻做一个有心人,本事越有厚度,成长之路就越有宽度;迎难而上,军营里,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要不断超越自己。
来源:解放军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