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标注幸福长春“新高度”
以人为本:标注幸福长春“新高度”——写在十二届长春市委2016年第30次常委会会议召开之际(三)
李卫国 杨宝迪
2016年,长春改善民生实践次第花开、硕果累累,让老百姓的“获得感”沉甸甸的。
历史性地启动了三环以内中心城区旧城改造提升工程,坚持系统改造、整体推进,擦亮了城市容颜,培育了城市文化,升华了“长春气质”。
聚焦脱贫攻坚这个民生“一号工程”,锁定目标、久久为功,率先实现“双70”目标,为提前一年兑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出问题导向、回应群众关切,坚持内外兼修,统筹推进伊通河综合整治、立体交通、雾霾治理等重点工程,让城市的“里子”和“面子”协同光鲜起来。
……
万千关乎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或大或小的改善,已经传递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变成一幅更加美好的生活画卷,在长春大地上徐徐展开。每个生活在其中的长春人,都会从城市2016年的变化中丈量出幸福长春的“新高度”。
坚持问题导向 回应民生热点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30次市委常委会会议始终。一年来,数十项事关当期、着眼长远的民生重点议题,在常委会会议通过,转化为幸福长春的前行推力。
透过这些议题,可以看出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提升。伊通河流域综合治理就是一例。
水是城市的生命,也是城市的灵魂。母亲河伊通河治理是全市人民关心的大事。到长春履新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专题调研的第一个民生重点项目,就是伊通河综合治理。
在这次调研中,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全流域、全方位治理”的工作理念。调整后的改造方案,在常委会第10次会议讨论通过。由春及冬,伊通河综合治理项目在2016年实现了重大突破:
——水污染治理方面,伊通河主河道城区段沿线28个吐口全部完成截污,新建的7座污水处理厂中,3座通水试运行、1座主体完工。
——沿岸景观建设方面,南溪湿地公园开工项目21个,城区段新建栈桥14座,绿道慢行系统计划年底贯通。
——城区范围75处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开工28处,力争明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
看得见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伊通河这条贯穿城市南北的生态轴线,更体现在整个长春中心城区。
常委会第11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旧城改造提升工程。这是涉及长春三环以内中心城区、166平方公里范围的一次系统改造,努力把长春建成“本地人幸福,外地人羡慕”的品质之城。
一年间,这项工程频频列入市领导的调研日程。特别是11月16日召开的常委会第25次会议,重点听取了旧城改造提升工程汇报。交通秩序整治、街路环境改造、商圈改造等“十大工程”的具体成果,以及一组组翔实数据,见证着长春这座城市在这一年中的变化与跃升。
这一年,长春拆除违章建筑136万平方米,是过去5年之和。足见长春推进这项工程的坚定决心。
“目标之所以叫目标,就在于定下之后,要不折不扣地向前推进。”而今,两年改造任务前半段顺利完成,即将迎来第二年的集中改造,我们依然需要勇气和决心。
“决心”,更体现在长春一年来狠抓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的部署之上。
蓝天多、“气质”佳,这是不少长春人在今冬的突出感受。这背后,是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调度,从年初开始实施的一系列“冬病夏医”的工作举措。仅在2016年,长春就关停搬迁了重污染企业11户,淘汰黄标车1.6万辆、燃煤小锅炉近千台。特别是秋冬季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治理秸秆露天焚烧成效明显。
统计数据反映变化最直观:截至12月22日,长春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79.8%,比上年同期增加50天;重度污染以上天数6天,比上年同期减少19天;PM10、PM2.5浓度均值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6.4%和30.8%。
坚持共建共享 分享改革成果
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市委常委会从脱贫攻坚、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绿色宜居城市建设等具体议题入手,推动幸福长春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年来民生工作亮点纷呈: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对83142个贫困户逐一建档立卡,逐一分析致贫原因,逐一落实帮扶措施,今年率先实现“70%人口脱贫、70%贫困村出列”目标。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深入开展“双创”活动,“一公里”基层就业服务圈基本建成。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春雁行动”、城乡居民增收“暖流计划”,新发放自主创业小额贷款8700余万元。
织牢社会保障网络。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强师计划”,大学区改革深入推进,公办小学100%、公办初中90%以上实现划片入学,基础教育在质量提升中更加均衡。
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地铁1号线热滑调试,2号线和北湖快轨有序推进,5、6、7号线前期工作启动。打通微循环道路253条、38944延长米。
生态底色不断放大。城市新增绿地面积46公顷,改造精品绿地60块,新建社区公园6个。长春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
在不断加强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力度的同时,长春不断总结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将其上升为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长效机制。
结合今年道路交通秩序整治的成功经验,有关部门制定的《长春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经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可望在不久后转化为推动法治长春建设的新成果。
坚持文化引领 提升城市品位
在物质层面有形改造的同时,城市在精神和文化层面“润物细无声”般的渐进提升,更让人对长春未来充满期待。
这一年,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理念成为长春建设城市的具体行动。
坚持规划引领发展,重点街路和历史文化街区设计方案、人民广场城市中心设计方案、城市冬季景观方案等20余项议题列入了市规委会的讨论日程,让城市建设有了更为科学的规划支撑。
一批雕塑作品走出展馆,走进街巷,融入市民生活。在城市雕塑“三走进一融入”惠民工程指引下,明年将有更多雕塑融入南溪湿地的自然景观,更多浮雕点缀在地铁1号线时尚的站台之间。
“夜长春”亮了起来,提升了城市品位、浓厚了商业气息。重庆路、红旗街、欧亚卖场等商圈的一组组霓虹灯,分散城市各处的323栋亮化美化楼宇,让长春一改北方城市冬夜的单调,“暖”起来、活跃起来。
就在这个月,长春第9次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以“人民获得感”为主题的这次推选活动,涵盖了居民收入、生活品质、城市向往等16大类50个指标。长春展现出来的崭新城市面貌,无疑给组委会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长春而言,这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明天(12月27日),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长春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发展的“接力棒”,即将从十二届长春市委传递到新一届市委手中。我们坚信,经过2016年的磨砺,长春必将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写好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长春篇章”,重塑城市的辉煌与荣光。
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长春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