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6-12-28 10:10:01

“稻谷成米”的往事

作者茂名石化梁成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一首在我国连小学生都会背诵的诗歌。但是,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许多人不一定真正清楚大米的由来。在不久前我们几兄弟的家属聚会时,就有人问了一个看似普通却有着不同答案的问题:“我们所吃的大米是从哪里来的?”有的回答是从商店买回来的,有的回答是由农民伯伯种植的稻谷经过加工得来的。他们的回答站在不同的角度,不能说不对,不过倒引发了我对“稻谷成米”往事的许多记忆。

    目前,大家看到的将稻谷加工成大米主要采用电动碾米机进行,大型的粮食加工厂使用的是大型的电动碾米机,一般用户使用的是小型电动碾米机,其中有场所固定的,也有车载流动的。但是,在电动碾米机未被推广使用或缺电的年代,边远山区的农民要将稻谷加工成大米可是一件费力的事情。我的老家在粤西信宜山区,在我的记忆中,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大多数家庭都是通过家庭作坊的器具自己加工大米的,加工过程费时费力,要经过用竹磨将稻谷脱壳,风柜吹壳得出粳米,再用石臼对粳米进一步加工(家乡人俗称“踏米”),然后吹(筛)糠见白米的等诸多环节,加工百斤稻谷差不多要用两个人一整天的时间。我年少时在农村生活,虽然经常吃不饱饭,但每听到父母要求去帮助加工大米,都有几分不愿意,因为那实在是太辛苦、太折磨人了。

    那时,老家附近乡村也有一种叫“水碾”的将稻谷加工成大米的联动装置,它通过水车主轴带动齿轮联动,实现磨谷脱壳和大米深加工(石碾作圆周运动碾米),除了风柜吹谷壳、吹谷糠这些环节仍然需要用人力外,基本不用太多的人力,相对于家庭作坊加工大米的方式,是一种原始的进步。所以,有些人宁愿等上一天半天,也要到水碾站去排队碾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自老家村子附近建起两座水碾站后,多数人家里加工大米的作坊才拆除。但是,只要一旦水碾出现故障,人们就会焦急。这时,为了避免有稻谷没饭吃的困境,就需要重启某些人家仍保留的原始作坊,或者要挑着稻谷远到他乡的水碾站加工。所以,那时乡亲们在对待维修水碾这个问题上,从来都是齐心协力的,表现得十分积极。乡亲们看到村里的带动水碾的水车转动了,压在心上的石头才会落地。因为那转动的水车不只是一道风景,更是他们的一份希望,一种解脱。

    家乡的乡亲们真正从稻米加工的苦恼中解脱出来,是在电动碾米技术出现和发展了农村小水电后。我老家乡下第一台电动碾米机出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它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且方便、高效,从一个侧面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看今天,随着电力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大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出现,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我在想,有些往事也许只能成为记忆或失去的风景了,心有梦想,明天会更加美好!


幸福海边 发表于 2016-12-28 15:59:34

回 楼主(羊君) 的帖子

感谢赵老师精彩分享,老师辛苦了,周三愉快

宝石花的心 发表于 2016-12-28 21:57:45

谢谢老师的精彩分享

宝石花的心 发表于 2016-12-28 21:57:55

羊君 发表于 2016-12-29 08:37:12

回 1楼(幸福海边) 的帖子

问好老师!周四快乐!

羊君 发表于 2016-12-29 08:37:28

回 2楼(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感谢老师对专页的给力支持!

羊君 发表于 2016-12-29 08:37:43

回 3楼(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问好老师!周四快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稻谷成米”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