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结“对子”结出“金果子” 229人次直接收益
人民网上海1月7日电连续数天降雪使得气温一路走低,然而,对于金山区朱泾五龙村的在校大学生徐小红(化名)一家来说,这个冬天却格外温暖。因为徐小红还没毕业,就已经接到了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抛出的橄榄枝,提前获得了实习的机会。对于这个父母残疾、经济困难的家庭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而这样的好事,得益于五龙村与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的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
给家庭贫困的在校大学生送岗位,只是朱泾镇“城乡结对”结出的“金果子”之一。近年来,朱泾镇的11个行政村与3家镇属单位先后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区国资委、区府办等结成城乡党组织帮扶对子,并陆续开展了数百次卓有成效的走访、慰问、帮扶活动。然而,在活动中发现,单纯的送点钱物虽能解决帮扶对象一时的燃眉之急,但始终无法实现最终的脱贫解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此,朱泾镇党委、政府深入开展“城乡结对”基层调研,切实转变帮扶方式,着力构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提高的工作新格局,实现了结对共建“四季”常态化,从根本上帮助困难家庭脱离贫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赵隆也是此次城乡结对活动结出的“金果子”之一。作为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长助理,他过去工作的重心是研究世界各大国之间的战略关系,然而从“国际问题”到扎根“基层”,在他看来却是非常宝贵的一次学习锻炼机会。自从待泾村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结对以后,他以挂职干部的身份来到朱泾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担任主任助理一职,为期3个月的学习工作既锻炼了他基层工作能力,也拓宽了他处理问题的思路。“三个月的时间尽管短暂,每天处理的事情也看似简单,但扎根基层让我学到了前所未有的宝贵经验。”对于挂职锻炼,赵隆受益匪浅。
通过挂职锻炼的形式,不仅让赵隆受益,也使得朱泾镇待泾村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关系变得更紧密。作为“礼尚往来”,去年8月下旬,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来到待泾村举行了第二届考取本科大学生座谈会,并现场为村里12名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送去了12000元的助学金。这些助学金不仅及时温暖了受助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心,也成功埋下了12颗“金种子”。
“结对子”更要结出“金果子”是朱泾镇扶贫帮困工作的新思路。截至2012年底,朱泾镇共实现与14家单位结对, 229人次从中直接收益。据悉,通过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得城乡共建之花遍开朱泾镇,也将更有利于完善和利用已建设好的基础设施资源来助力农村经济和文化建设。(徐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