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今朝 发表于 2017-1-6 12:55:57

“燕子垒窝儿”建家园

“燕子垒窝儿”建家园

鲍店矿机修厂厂长王燕



1989年的春天,我随父母从农村来到了刚刚建成3周年的兖矿集团鲍店煤矿。那时候的鲍店矿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楼头上到处搭着简易的工棚,好几家人合住一个单元房,一下雨土路上全是烂泥巴。从那起我就想,等我长大了学了本领,要让这里变变模样!从那以后我就像一只勤劳的小燕子,忙碌地衔泥、筑巢、练本领。

1999年,我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来到矿机修厂当了一名技术工人。说实在的,那时候心里真的有落差,一名哈工大的大学生来到车间里当一名普通工人,虽然我也是学的这个专业,可学的都是设计啊,同学们都坐办公室,只有我一个天天一身污垢满手油腻,心里真的是很委屈。可是屋漏偏逢连阴雨,我刚参加工作半年,父亲就查出了肝癌晚期,那时候对我来说真的就是天塌了。矿上只有我和我姐两个人,我姐也只是个卫生工,谁也不认识,给父亲看病花光了我们所有的积蓄,可依然没能留住父亲。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自己又刚刚从学校毕业,什么都不懂,当时的感觉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可是人总得活着啊,得继续生活啊,我给自己打气,挺起腰杆,走在路上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脊梁像钢筋一样挺。就为了母亲的一句话,我拼了命地工作,母亲说“咱孤儿寡母的,更得好生地工作,别人家看不起咱!”。当时厂里安排我到车工组工作,我和一名老师傅两个人开五台机床,刨床2台、铣床1台、插床1台、龙门刨床1台。在我班组休息的地方没有水杯子,我嫌喝水麻烦,喝了水得去厕所,得洗手,得中断工作,上班我只带一个西红柿,啃了就不用喝水了。长期饮水不足造成了嘴唇常常干裂起泡,我这个嘴角不能用两个,得用四个,上嘴皮两个角,下嘴皮两个角,四个角轮着起泡。

就这样我干了10年机修工,我的工作得到了单位领导的认可,提任我为技术员。工作变了,但是当年的信念没有变,我依然拼命地工作。零下十几度长时间野外工作,冻伤了双脚,我没有退缩;怀孕的时候我没有要求过一天的特殊照顾,依然坚持和男同志一样出现场,爬高上低;孩子小的时候没人给看,我自己带孩子,依然坚持上班,从不请假,那段时间休息不好,一蹲下来就两眼发黑,我只能揪着自己头发,让自己清醒,才不至于晕倒。就这样我克服各种困难,钻研业务,我琢磨的小点子,为矿上创造了大效益。比如:通道式刷靴机的设计安装为矿上节约购置费用60多万元,研制的全螺纹树脂锚杆两用扳手可将安装一根锚杆减少1分钟,提高了掘进速度。中部槽堆焊修复,将中部槽平均使用寿命只有26万吨左右提高到96 万吨,每年可节约维修资金135万元等等。后来,矿上创建了全煤系统首家“双创”基地,还专门成立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第一个“巾帼劳模创新工作室”,给像我一样喜欢钻研技术的人搭建了实现梦想的舞台。我也由技术工人走上了领导岗位,成长为“济宁市劳动模范、煤炭行业技能大师”。

工作室成立以来,我带领团队攻坚难题、技术革新,先后完成3项国家专利项目、10余项技术创新成果、15项技术改造项目,解决现场难题30余个,为矿井节约各类费用120万余元,增创产值200余万。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研究井下皮带一个项目的时候,我带领团队下井。裹上肥大的工作服,穿上像小船一样的靴子,走上几步路脚就从大靴子里拔出来,来回咣荡的磨出了血泡。队员们心疼,劝我回去,我说那怎么行,不看现场,不取得第一手资料,任何一个零件偏差0.01毫米,整个项目就得报废。我连续下了4个井,坚持白天看现场,晚上画图纸,好几次老公凌晨醒来,看见我还在工作,生气地合上我的电脑,让我赶快去睡觉。等他睡着了,我再偷偷爬起来继续研究。一连拿出了四套方案,逐一论证、比对、小组讨论,最终确定方案。经过20多天反复试验,项目终于安装成功了。在矿召开的“双创”成果表彰会上,矿拿出了100多万进行奖励优秀成果,我们的团队也得到了重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我们整个团队的付出与努力,更离不开组织上的关注与支持。在我们的“双创”基地平台,汇集着以劳模大师为主体的传帮带导师团队,和以青年技师、高级技师为主体的人才队伍,我们以最接地气、最具成效的方式落实集团公司的“双创”部署,开展“双创”活动,在全矿上下形成了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浓厚创新氛围。截止目前,已累计组织完成技术革新改造70余项,直接和间接创造经济效益1200多万元。大家一点点添砖加瓦建设家园的景象,就像“燕子垒窝儿”一样,不知疲倦地一口一口地衔泥,哪怕狂风暴雨也不停歇。

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人人可为。创新不仅能够创造价值,也能体现人生的价值,更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我相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快乐,我们广大职工的创新智慧一定会竞相迸发,创新成果一定会大量涌现,咱们兖矿逆势突围、转型发展的脚步也一定会更加坚实有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燕子垒窝儿”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