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
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个原同事在晒乘坐大巴回家的图片。随着国家去产能步伐的加快,像这这样远赴异地工作,在新年来临时,带着一身疲惫和收获踏上回家路的情况越来越多。
看到一句话说,人在面对一些重大事情时,态度无非是接受、改变和离开。的确,作为三年去产能率先关闭矿井中的一员,一年来,我看到了太多这样的人和事。他们或者接受煤炭市场下行带来的工资下降的事实选择坚守,或者以内退、劳务输出等方式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选择改变,或者干脆终止劳动合同离开选择赤手空拳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过去,身边大多数矿工过年都是在矿上或者就近的城市,工作的企业就像一个圆心,辐射的半径都不会很大,而今,随着工作企业与家的距离的拉长,家就成了圆心,辐射出来的半径不再整齐排列,而是或短或长地围着家转。圆心的转移,再次印证了家和企业的关系,离得远了,工作的企业就是另外一个家,而在遥远的地方,总有着一份割舍不断的牵挂。
我喜欢看央视过年时经常播放的一个广告片,很多远在异地工作的人,在摩托车上捆上包裹和带给家人的礼物,有的是一个人,有的是夫妻两人,汇集成一个浩浩荡荡的摩托车方队,脸上挂满微笑,向着家的方向进发。在另一头的家中,年迈的父母在煎炒烹炸,年幼的孩子早早等在了路口,当摩托车驶进村庄,老父母紧锁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了,孩子的眼中盈满了笑意,他们像迎接英雄一样迎接自己的儿女,自己的父母归来。一年的拼搏,换来了孩子上学的学费,换来了赡养父母的薪资,有家才有年,鞭炮响起,村庄或者小城的上空弥漫的都是团圆的味道。
水流动起来才鲜活,人只有不断改变才能尝遍人间百味。与那些前期或分流出去或出去闯荡的职工交谈,他们的内心也是有苦有甜。因为缺少一技之长,或者年龄等方面原因的制约,超长的工作时间,并不算丰厚的劳动所得是大多数走出去的职工所要面对的。因为这些,当中不乏因草率决定而后悔的,但更多的在经受一番磨炼后还是选择了留在所务工的企业。虽然并不十分理想,但收入不比煤矿低,最重要的是不要下井了,成为了很多人留下的理由。同样,留在煤矿的职工也在经受分流去向的煎熬,心中暗自盘算着离家远近利弊,希冀着能有个满意的工作在等着自己。而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也将去很远的地方工作,然后开始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脑海中时常泛起一缕乡愁,掰着指头计算回家的日期,思绪万千踏上归途,和家人短暂相聚后又重返工作地点重复思念。但凡积聚的东西多了,就需要一个出口,思绪也是如此。而关于想家思绪的出口就是回家,就是过年!
我喜欢年来时悬挂起来的红灯笼,它们能把人的脸庞映红,把刻录在脸上的不如意收起;我还喜欢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尽管它们会破坏空气质量,甚至会调皮地惹上一些祸事,但总觉着有爆竹声的年才是年,有爆竹声的年才会醍醐灌顶,真的起到破旧立新的作用,最重要的是,爆竹响后端起酒杯的滋味不一样,看着一年聚不上几回的脸在眼前晃荡,感觉一年的辛苦都有了等价交换,都有了笑对的理由。
这样的时刻一年只有一次,回家,过年。离家,回家,过年。看似不经意的几个点,储满了太多思绪,储满了太多对幸福的渴望,储满了太多难以言表的悲欢。不论身处何方,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不论经历了多少磨难和心酸,年,都是一个小站。不经意间,这个小站的故事就多了起来,让人暗自回味每次在这个小站渡过的时光。或是想起一个本该在团圆饭桌上共同举杯的人,或是暗自许下一个小愿望。不管怎样,年,都是憧憬,都是方向,都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如果允许,千万别忘了——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 感谢胡老师分享,问好!
回 3楼(听者) 的帖子
感谢听者老师来访,新春快乐,全家幸福!回 楼主(胡云峰) 的帖子
给老师拜年!祝福胡老师鸡年大吉!万事如意!回 5楼(羊君) 的帖子
谢谢赵老师。祝新春愉快,阖家幸福,心想事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