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与"魂"之歌 专访上海市友协60周年纪录片主创团队
http://shzw.eastday.com/images/thumbnailimg/month_1701/201701300931587616.png图片说明:1972年芭蕾舞剧《白毛女》扮演者石钟琴(中)与纪录片部分主创合影
东方网记者杨隽1月30日报道:近日,《民相亲心相通——中外友人贺新春》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录片首映式在沪举行,中外宾客齐聚一堂,观看了纪录片《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甲子纪事》,共同回顾了上海民间外交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变迁与发展。
友协人为每位到场的客人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民间外交璀璨六十年》纪念册,打开画册,两张DVD光盘分别夹于封页与封底,赫然写着“民间外交璀璨六十年”之“民相亲心相通”(纪录片)、“上海——友好之城”(形象片)及“友谊地久天长”(上海故事栏目),捧着两张轻如纸片的光盘,内心却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这是上海民间外交60年的精华所在,其背后挖掘了多少弥足珍贵的历史与记忆,倾注了几代民间外交工作者多少人的心血与汗水。
http://shzw.eastday.com/images/thumbnailimg/month_1701/201701300931587901.png
图片说明:纪录片《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甲子纪事》截图
纪录片之“形”:精益求精,“马拉松”式制作,用心寻找历史痕迹
——《友谊地久天长》从拍摄到剪辑,历时六个月,是《上海故事》开播近六年来,制作周期最长的一次。
纪录片编导李霞对这次拍摄工作感触颇深,她坦言要把上海民间外交六十年的历史做筹划梳理,在整整半年的时间里,拍摄了120个小时的素材,这是前所未有的拍摄量,对于所有参与工作的人而言,都是难以想象的挑战。在不到1小时的《友谊地久天长》纪录片里,从近350个与民间外交相关的访谈候选人名单中,挑选出约70人现场拍摄,再逐步细化、筛选、精简,纪录片出境人数不到一半;部分受访者长达两小时的访谈,最终呈现的仅是短短几句话,几秒画面。
谈及最深的感触,李霞不假思索得说到老一辈友协人,在采访的近二十位老同志里,九十岁以上高龄的就有四位,其余十几位平均年龄也在八十岁左右,他们各个精神抖擞、充满激情,特别是讲到几十年前在友协工作中曾经历的一个个难忘的故事时,他们的眼中总会放出一道道光来,这种光芒是他们对那个激情年代的怀念,更是对上海友协六十周年生日献上的一份最有价值的礼物。
——必须考虑观众心理,明确纪录片要讲述什么,如果仅是简单罗列,没人愿意看。
相隔4个月,市友协60周年纪录片以20分钟《民相亲心相通——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甲子纪事》与50分钟上海故事栏目《友谊地久天长》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呈现给世人,前者豪迈大气,后者亲和接地气。同样以上海民间外交60周年的主题,为何启用两种呈现方式?
作为两部纪录片的统筹,《上海故事》栏目主任王明远告诉记者,必须明确纪录片要讲述什么,如果仅是简单罗列,没人愿意看。纪录片《民相亲心相通》与《友谊地久天长》是有区别的呈现,必须考虑观众的心理,给外国官员及友人看的,需要宏观有高度,层次清晰,突显中外深厚的友谊,彰显60年来上海民间外交的成果;给老百姓看的,更适合讲故事接地气,通过珍贵的历史画面,勾起他们深藏的记忆,从而引起共鸣。
——102万小时馆藏,找寻某一个镜头,非易事,要赋予历史影像资料二次生命。
如何更形象生动地呈现60年的上海民间外交工作?仅靠单调的文字,与亲历者的口述,是远远不够的,有图有影像才更有说服力,无论在《友协甲子纪事》纪录片还是《友谊地久天长》(上海故事),我们都会看到一些历史久远的黑白影像,这些珍贵镜头从哪里来?如何得来?
上海音像资料馆作为“幕后的后方支持部门”,馆长杨海生同时又是此次纪录片的监制,他告诉记者,60年的时间跨度大,根据脚本找到相应的影像资料,从102万小时馆藏,具体找寻某一个镜头,并非易事。找到资料,只是第一步,“考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靠任何可得到的信息,通过层层审核把关,以确保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各个细节还原匹配。两部纪录片不仅赋予了历史影像资料二次生命,产生了当期的社会价值,展现对外影响力及软实力,而且,通过一个个熟悉的画面,勾起了老上海亲历者的记忆,产生强烈共鸣,并为新上海人更深入地了解上海,进一步融入上海开启了一扇门。
此外,杨海生为记者揭开了上海音像资料馆的神秘面纱,作为全国率先对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进行集中管理的专业机构,素有“上海百年音像史志”之称的上海音像资料馆,拥有涵盖新闻纪录片、专题片、素材以及各类影像档案,多达10万多部,时间跨度从1898年至今,将近120年。从1984年建馆以来,建立了多样化全球采集渠道,分别从专门机构以及民间收集各种有关上海的镜头,珍贵历史资料是30多年逐步积累而成的,馆中珍藏了摄制于1898年,迄今最早的外滩影像,仅比1895年年底诞生的世界第一部电影晚了不到三年。
http://shzw.eastday.com/images/thumbnailimg/month_1701/201701300931586681.jpg
图片说明:纪录片首映式部分主创与嘉宾合影 徐程 摄
纪录片之“魂”:几代亲历者,浓浓甲子情,携手共唱《友谊地久天长》
纪录片解说中有这么一段表述,“他们以增进不同文明间的了解,播撒中外民间的友谊,传递和平友善的信念为使命,他们有着一份共同的事业,叫民间外交,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友协人”。
纪录片首映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友协人谈会明是主创团队成员之一,他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段不足百字,却字字肺腑的话,“前后历经11个月,从早春到酷暑,自深秋入寒冬。拍摄了大量素材,翻遍了资料馆的库存,终于迎来了收获季。感谢团队中每位成员的奉献。感恩口述实录的前辈、领导、同侪们,你们是民间友好的践行者、奉献者。”
首映式结束后的放映厅恢复了平静,谈会明仍在忙碌各种收尾工作,当他获知记者的来意,赶忙停下手中的活,如数家珍般地诉说起纪录片背后的人与故事。上海民间外交60年的故事很多很长,谈会明口中的那些友协前辈大多已是耄耋老人,他们见证了民间外交的一段段历史,并深深地印刻在自己的记忆中,当他们讲述那段故事,仿佛重新回到了那年那月那天。
“芭蕾外交”是民间外交中比较成功并具有影响力的典范,成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佳话。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发表了联合公报,中国与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当年7月,上海芭蕾舞团组织《白毛女》舞团赴日,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通过民间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理解,拉近两国人民内在的感情,为中日建交营造了良好的气氛。90岁高龄的朱实老人是上海市友协老一辈工作者,1972年他作为舞剧团的秘书,随上海舞剧团进行访日演出,是中日民间外交促进官方外交、促成日本田中首相访华历史进程的亲历者。
民间外交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化发展的。作为专门从事民间外交事业的人民团体,上海市友协从50年代中期成立,到60年代中期10年的成长壮大,再经历1967年至1977年间,10年的调整储备,又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38年厚积而薄发。不变的是,六十年来,一代代友协人时刻铭记并且践行,他们肩负以民促官、广交朋友的使命。
http://shzw.eastday.com/images/thumbnailimg/month_1701/201701300931585984.png
图片说明:上海市友协60周年工作人员合影
民间外交的亲历者,除了友协工作者,还有很多民间外交的拥趸者、助推者,其中不乏获“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的外籍友人,以及上海“白玉兰奖”获得者。
上海著名的“白玉兰奖”,最早可追溯到近25年前。1992年,上海确立了“白玉兰纪念奖”、“白玉兰荣誉奖”两个层次的白玉兰奖表彰制度。1993年,“白玉兰荣誉奖”第一次正式颁发,对为上海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外籍友人特此表彰。1997年,上海市对外国人奖励的最高形式“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诞生。至2016年,共有41名外籍人士获“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共计299人,“白玉兰纪念奖”获得者共计1059人。
在纪录片《友谊地久天长》拍摄将近一半的进程中,友协人获悉了一个悲痛的消息:匈中友协名誉副主席、前友协副主席、著名汉学家、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获得者冒寿褔教授,于2016年6月6日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去世,享年86岁。冒寿福教授长年致力于加强匈中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1956年2月8日,经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字批准,与匈牙利驻华大使馆任文化参赞高恩德结婚,二位作为匈中民间交流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联络者,为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理解做了大量的贡献。对于冒教授的离世,友协人谈会明内心沉重,他告诉记者,老一辈友协人与外国友人是民间外交史上的瑰宝,要抓紧时间通过镜头与文字记录下他们最珍贵的记忆,为后人留下最宝贵的历史片段与精神食粮,也正如编导李霞所说的,因为在历史的那个点上,他们是某个重要时刻曾经出现并不可复制的人,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以及珍藏。
两部纪录片呈现了上海民间外交60年的风雨历程,一首《友谊地久天长》贯穿于始终,回荡着那句“友谊永存,举杯痛饮同声歌唱,友谊地久天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