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3期《班组天地》观点擂台组稿】企业送温暖,职工不领情,到底是谁的问题
事件:“送温暖”送出来的尴尬。春节期间,“送温暖”慰问活动成为各个企业单位的一项重点工作。但这样一股暖风中,也夹杂了一些不和谐的杂音。最近,在QQ群聊天时,听到几家企业的职工聊起送“温暖”送出的尴尬事。一位安徽职工说,他们企业有职工拒领扶贫款,认为钱太少,又得了个贫困户的名头,不划算!一位湖北职工说,他随领导去给一个困难职工送“温暖”,那个职工非但不领情,反而叫来家里的老人又哭又闹,让企业解决孩子就业问题,弄得大家都很尴尬。对这种情况,有人认为是企业在走形式,个别干部把送温暖当作年终任务,敷衍了事,不注重了解困难职工群众的疾苦和心声,除了送几样东西,没有“爱”的“温度”,导致困难职工非但不领情,反而还会心存牢骚,出现负面效应。有人认为是有些职工要求太多,不知道感恩,有的甚至想借着这个机会闹腾一场,解决一些大问题,对这种人也不能一味迁就。你认为造成这种尴尬局面到底是谁的问题?认为企业领导走形式,把“送温暖”当成节日作业的,以正方发表观点;认为有些职工要求多,不感恩的,以反方发表观点;中立者以中立方发表观点。
注意:1、投稿截止时间:2月20日
2、必须原创
3、请在投稿通道单独发稿。 支持活动 现在的送温暖都是形式主义,表面上看是为企业贫困职工送温暖,这只不过打着送温暖的旗号走走形式罢了 温暖要送到寒冷处
春节期间,许多企业都开展了“送温暖” 慰问活动,这体现了企业领导对职工的关怀,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加了企业解困能力,维护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但是,好事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有的企业把送温暖当成一项季节性、慰问性、突击性工作,平时对贫困职工漠不关心,不管不问,逢年过节才礼节性、象征性地去走走坐坐,给点钱,就算送了“温暖”。 还有的企业把救济款按人头平分给到各基层,或谁手伸得长、脸皮厚就给谁吃“偏食”。 据说,有个送温暖工作团,去某矿转一圈,给四户贫困职工和工亡职工家属发了2000元钱,中午,矿上却花5000元为他们摆了四桌,工人们看着直叹气又摇头。
企业送温暖,职工不领情,问题大多出自于领导。送温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把温暖送到寒冷处,暖到正地方。首先,企业各级领导要把送温暖当成一件大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制定长远规划、具体目标和详细方案,使之制度化、经常化、有效化。其次,“米少先喂下蛋鸡”, 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如:注重关心、了解困难职工的疾苦和心声,帮助企业上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扭亏项目,为特困职工找一条致富门路等等。再就是重视“精神扶贫”, 教育职工正视困难,提高自我解困勇气,引导企业着力练好内功,增加企业产“暖” 功能和“抗寒” 能力。这样,送温暖活动才能正确、有效地开展下去。那些“撒胡椒面”或做做样子,走走形式,只会损伤企业送温暖的形象。
(作者:川煤集团广能公司绿水洞煤矿蒋昌明)
2017-2-5 送温暖活动,多数职工还是理解的、支持的,尤其是接受资助的职工。关键是这些接受资助的职工,要经过一定的合理合法程序,经得起未受到资助的职工的询问和考验,不让他们戳脊梁骨。
至于,借领导送温暖之际,提出额外要求,就失去了送温暖的意义。送温暖,旨意在“送”,家庭困难的职工等只有“受”的份儿。送温暖之外的要求,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反映、上报、解决。
一家之言,不吝赐教。
山东新陶阳公司社区管理中心 张修东 中立:
企业送温暖,职工不领情,表面上看谁都没问题。企业年底关心困难职工,上门送温暖肯定是没问题的;职工待遇跟上了,生活条件好了,企业的一点“温暖”看不上实属正常。但实际问题还是有的。企业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困难职工内在需求,送的是惯例式的“温暖”,没能精准“扶贫”;困难职工应及时向企业反映自己的困难,而不是在企业送“温暖”时挑肥拣瘦。总而言之,企业和职工应加强沟通交流,让“温暖”平时化、精准化,真正达到“温暖”困难职工的目的。 现在每年年底的工作,很多人应该闭上眼睛就知道哪些时间该干什么事了。企业送温暖的事情还需要职工自己上报,这样的温暖带了形式,没了温度,怎么暖的了人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