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广场合唱团扫描
音乐属于每个人75岁的魏阿姨,感冒在家好几天了,人没精神,上火上得基本听不清别人说话。不过,只要有人提到“广场合唱”几个字,她的听力就神奇地恢复了:“对我来说,唱歌是最好的一味药。”
这句话的背后是一个忧伤的故事。从西山矿务局退休后,魏阿姨参加了迎泽公园“激情广场歌友团”,拾起了童年时的歌唱之梦。2010年,老伴突然去世,魏阿姨陷入悲恸,“每次学了新歌,回家都要唱给老伴。以后家里再也没有人听我唱歌了。”伤心过度,魏阿姨的身体垮了,连续住了几个月的医院,丝毫不见好转。合唱团的歌友们了解到魏阿姨的情况,一起到医院探望她,硬把她拉回广场,继续和大伙儿一起唱歌。
“一个人待在家里,难免会想起往事,心里难过。到迎泽公园放开嗓子唱上两个小时,回来累得一会儿就睡着了,也就没有机会伤感了。这些年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有活动,我一定会准时到。想不出要是没有合唱团,我的日子该怎么过。”“广场合唱”成了魏阿姨的生活中心。
广场上飘荡着多少歌声
据粗略统计,太原市目前有广场合唱团1000多支,像魏阿姨这样经常参加广场合唱的歌友总数将近3万人。
2002年,当“广场合唱”第一次出现在迎泽公园牡丹亭时,谁都没有想到,它会发展到如今的盛况。很多人都还记得创办者赵战友的名字,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广场合唱”在太原逐步为人们所接爱。2005年,赵战友去世时,迎泽公园已经有了激情广场歌友团、文化广场合唱团,紧接着又出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山西战友合唱团”。一个团变成二个团,二个团变成四个团……目前,迎泽公园常驻6支合唱团,龙潭公园常驻4支合唱团,文瀛公园、玉门河公园、南寨公园至少常驻两支合唱团。用一位歌友的话说:“这一两年新建的团更多了,基本上是起一摊活一摊。”
这些合唱团规模不等,人数最多的“激情广场歌友团”仅登记在册的歌友就有800人,人数最多时能达到3000人;有的小区合唱团仅有十几位歌友。歌友们平均年龄60岁,其中以50岁至65岁之间居多,年纪最大的80岁。从歌友职业上看,以退休职工为主体,还包括机关干部、老师、医务工作者、家庭主妇,以及农民工。歌友一般就近选择合唱团,也有人对一个团队情有独钟,比如龙潭公园和谐合唱团的歌友,大部分住在解放路、新建路附近,有人住在赵庄,还有不少人每次要从太钢赶过来。
作为太原市最资深的广场合唱团组织者之一,“太原激情广场歌友团”团长贾虎子很客观地承认:“我们和室内合唱不一样,‘广场合唱’唱得就是个红火热闹。‘广场合唱’门槛低,不管有没有音乐基础,只要有唱歌的愿望,我们都欢迎。每次唱歌,一半唱的,还有一半看的,看的我们也欢迎,更欢迎他们有一天加入到合唱的队伍里来。”
唱歌让生活更美好
蒋言礼先生2006年从太原晚报退休后,本来就不爱运动的他,更有理由整天闷在家里写作了。2015年,禁不住妻子的劝说,他很不情愿地走进了公园,没想到,这一步跨进了一个新世界。“人老了也可以学新手艺,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学习指挥的。一方面有了一个和社会接触的平台,另一方面以前单纯搞音乐创作,现在有机会把创作和实践相结合。文学加指挥,一动一静,身心愉悦。”如今,太原市大大小小的合唱团,都知道有个指挥家蒋老师,指挥起来有内涵、节奏好、情绪高,最拿手的是《骏马奔驰保边疆》。
广场大合唱,是群众自发的一种自我愉悦、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大众娱乐形式。在唱歌的过程中,歌友们的收获远远大于放开歌喉本身。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另一方面,很多中老年夫妻面临着空巢家庭带来的空虚感。参加广场大合唱,不仅能够提升歌友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趣味,还能帮助他们调整生活节奏,重塑生活激情。大多数歌友在不看歌本的情况下,张口都能唱七八十首歌曲,不但记住了歌词,有的还学会了识谱;以前人前不敢说话的,现在练得胆子大了,放得开了,心理素质变好了。人们在多姿多彩的合唱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充实了精神世界,舒缓了心理压力,在平等互动中增进了交往。这些都有助于形成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
合唱团的困境
郭女士住在龙潭公园附近的高层公寓里,每天一开窗,总是能听到歌声。被问到是否感到合唱团的歌声有时会扰民,她摇摇头:“那倒没有,窗子一关基本听不见。记得我家孩子高考时候,我还担心过这个问题,没想到人家很自觉地在中高考时候暂停活动了,考虑得还挺周到。”“你退休以后会参加‘广场合唱’吗?”“不会,那是广场大妈的事。”
一位参加了单位室内合唱团的中年人,说起广场合唱团时,语气里有些不屑:“我们跟他们不一样,我们分声部,有专业老师训练,他们就是放开嗓子瞎唱。”
即使是亲人,也未必能理解歌友们对“广场合唱”的热情。一位73岁的歌友说:“我儿子总嫌我一个人到公园来,觉得人老了就应该多在家待着。每次我都是把家打扫干净,把饭做好了才出门,就这他也看不顺眼。我就问他,你是想让我去公园啊还是想让我住院啊,他这才不说话了。”
另外,几乎每支合唱团都面临同样的难题:场地、电、水、仓库。在文瀛公园,一位歌友分析着“广场合唱”面临的发展瓶颈,“这些是物质上的改善。我们还希望能有一个社团,把大家组织在一起。比如,能不能成立一个广场文化合唱协会,大家能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解决困难。”
正是因为这些不理解,让歌友们格外渴望社会的认同。贾虎子说:“我们团有政府给发的牌子——太原市激情广场歌友团藏经楼活动点。”山西战友合唱团在每次活动时,也会不厌其烦地挂出一条横幅,写着“迎泽区优秀群众文化团队示范活动——山西战友合唱团”。前不久,小店区文体局给区里每家合唱团发了一对音箱,一架电子琴;“太原健康合唱团”得到了龙潭公园提供的一间小库房,同时得到东仓巷社区赞助的演出服装……这样的好消息,总能在一夜之间传遍太原各家大大小小的合唱团。这些物品本身倒在其次,歌友们看重的是它们所代表的认可和支持。
记者手记:
“广场合唱”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综合文化素质,更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增添了很多活力。早在2009年,太原广场合唱就得到了媒体的关注,2009年9月7日的《新闻联播》用2分钟对“太原市激情广场歌友团”进行了报道,不少电视台、电台、网站也都对这个话题表示关注。“广场合唱”从群众的自发活动逐步发展成歌友们自我教育、陶冶情操的文化平台,层次和品位不断提升。政府有关部门正面临着一道新课题:一是如何协调各方力量,解决活动开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二是如何加强规范管理,保障活动持续、有序、和谐地开展下去;三是如何想方设法为“广场合唱”提供更大的舞台,让“广场合唱”等群众文化建设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营造有利于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来源:太原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