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卖花”
来源: 中国石化报作者: 张晓武清晨,小区门口。一位清瘦的耄耋老人静静地伫立在行人道上,老人的身边摆放着两盆花。
一盆“龙须”,半掩的球茎很是硕大,小臂样的枝干近老人腰间,顶着一丛绿。纤细的叶条犹如古代武士的长发,漫散地垂挂至盆沿,显得极其苍劲威武。而那盆“蟹爪兰”却又是另一番模样:蟹脚般的茎叶已爬满了托举的双层花架,叶面厚实,透着油亮。虽已过了花期,但尾梢处顶着零星的几盏红花,再配着嫩黄的乳叶,极是赏心悦目。
“老王,干啥呢,卖花?”偶尔有年龄相仿的熟人路过,陪上几句闲话,问个究竟,然后在“可惜哉!可惜哉!”的无奈声中道别。
老人姓王,是我的老丈人,早年退休前是种子公司的高级农艺师。印象里,家中的琐事不是丈母娘拾掇了,就是几个女婿包揽了,而养花也成为老人退休后唯一的嗜好。偶尔去探望,见到他不是埋头花圃间,就是踯躅在阳台上。松土除草、施肥喷水,抑或是拿块棉布,轻轻擦拭叶面的尘土。精心的呵护换得台前屋后一片苍翠鲜绿,给老两口的晚年增得不少乐趣。
有时我们有意顺着养花的话题,从中学了不少养花的知识。比如“蟹爪兰”:必须以仙人掌类作砧木,配上松土薄肥才能使植株庞大,叶色油亮,而开出的花朵才会水灵鲜艳,没个三五年还真上不了品。而两株盆栽辣椒居然伺候到摘上四五百颗,着实让他得意了好一阵子。
只是年事已高,老人渐渐有点力不从心。清明时回了趟祖籍,回来后常常唠叨老家的好。前阵子,老两口郑重通知几个女儿:“5月,二外甥结婚后去老家住上半年!”
决定是做了,几株盆栽却成了心病。有心找人寄养或送人,但认识的人不是年事已高,就是无此闲情逸致,又怕给人家添麻烦。而交给几个一窍不通的女儿替养又恐被糟蹋了。老两口商量来商量去,一星期后,老人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卖花!
“老人家,这花叫啥啊?蛮好看的。”“蟹爪兰。”“这花拿去花鸟市场卖啊,好价钱嘞!”“自己养的花,也谈不上贵啊贱啊的!”老人笑着回答。
“这像树一样的叫什么?”“龙须,不会开花,观赏观赏的,12年了!”“老人家,这花好种吗?”“懂的话蛮容易的!”老人笑眯眯地回答着每个人的提问。
“吱——”轻轻的刹车声,小车上下来一位中年人。
“老人家,这蟹爪兰和龙须是卖的?”那人有些疑惑地问道。
“对啊!”老人一听,马上收敛起笑容。
“那什么价格?”中年人又问道。
“你,你看能值多少?”“两样我80元买走?”中年人的声调明显降了下来。
老人沉默了,好长时间的一段沉默。
“你拿走吧!”老人如释重负,又恢复了往常的笑容。
中年人如有急事一般,匆匆开了后备厢,急急地将两盆花端上车子后,又从皮夹子中抽出了一张百元钞。
“哎哟,我找不开啊!”“算了,算了,一百给你不用找了!”中年人话音未落,人已经钻进了驾驶室。一声喇叭,车开走了。
“哟哟,一百元,亏他拿得出手!”
手中攥着那卖花的一百元,目送小车远去的尾烟,老人僵立良久未挪动半步。好半晌才回过神来,看了看散去的人群,这才挪着蹒跚的步履走进了小区。
一路上不时念叨着:“至少他还认得,至少他还认得!” 感谢分享,赵老师辛苦了! 问好赵老师! 祝赵老师鸡年大吉!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问候老师健康幸福 感谢您对劳动保护版块的支持 养花人的心里只希望遇到爱花的人 谢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