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人50多年热心创作灯谜 八十寿宴邻居纷纷贺寿
http://www.yznews.com.cn/xsqpd/hanjiang/attachement/jpg/site2/20170210/eca86b86ed0a1a0782d80a.jpg 这几年, 每年元宵节,翠岗花园社区都要组织力量搞一次现场猜灯谜活动,让社区居民找找乐子。在猜出一个个灯谜领走奖品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灯谜其实均来自一位83岁老人原创。他就是周怀顺,从30岁开始第一次创作灯谜到如今已经有近50余年的灯谜创作经历。八旬老人深情追忆
文化宫灯谜活动
“灯谜在中国国内是一项大众文化娱乐活动,历史上灯谜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文化水平不高,说不出个什么道道来,不过从孩子背诵的古代诗词的内容来看,至少在宋代就有了吧。”周老说。
周老老家在江都邵伯,退休前曾经是一名航运公司职工,专门管理船员用具,担任过公司工会委员。1956年成立灯谜协会后,他就爱上了猜谜与创作谜面,乐此不彼,这一玩就是几十年。1978年,他作为扬州市灯谜协会会员,被推荐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灯谜会,还相继参加了江苏省第一届、第二届灯谜艺术节,都取得了较好的名次。
周老的“百宝箱”收藏着许多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灯谜书籍,其中还有一份1983年元旦扬州市工人文化宫灯谜组谜表,用订书针装订,历经三十多年的时光,纸质的表格上水渍斑斑,有了霉点,但老人仍然舍不得扔掉,虽然搬过几次家,老人却把它当成宝贝似的收藏着。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扬州市区文化活动场所很少,市民文化活动还很单调。对普通市民而言,当时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都是奢侈品,电视里能看到的电视剧也很少。但那时每到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扬州工人文化宫总要搞一些文化娱乐活动,灯谜就是其中很受欢迎的一项活动。”周老说,那时搞活动前,总要找一些单位工会工作人员现场创作灯谜,虽然猜中一个灯谜只能领到三分钱一支的铅笔,但那时人们积极性仍然很高,猜灯谜的人把现场围了个水泄不通。
为社区创作灯谜
老人茶饭不思
周老创作灯谜都是来自他的原创,他不会上网搜走捷径,也很少从有关资料上查,上一次用过的下一次就不再使用,所以他的灯谜总让人保持一种神秘感。他喜欢根据大家熟悉的人和事物来创作灯谜。比如“点心包子,打一个字”,可能很多人都难以想出答案。“‘点’字的心为口,子即儿子,‘口’里包‘儿’就是四。” 再看“孔融让梨,打一通讯工具”,“小的让大的,即大哥大。” 根据当前的社会热点与社区中心工作制作灯谜,是他经常保留的好习惯。有一段时间,社区推行居民普法教育,他就制作了一批与法律知识相关灯谜,很有意思。比如,“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谜底是“申诉”;“诸葛亮七擒孟获“,谜底是“假释”。这些谜面粗一看不知所云,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83岁的灯谜老人几年前中过风,这几年身体不太好。但只要社区请他创作灯谜,他总是义不容辞。 周老说,创作灯谜也是要靠灵感的,有时候一天想不出一条,有时候一小时能冒出五六条。以前身体好的时候,他都会在创作完灯谜后和其他谜友相互交流,最远的谜友在香港。为了想出好灯谜,他茶饭不思,夜不能眠,一个人苦苦思考,有时脑子里灵光一闪,赶紧找来纸和笔记下来。
“灯谜老人”八十寿辰
邻居们上门祝贺
周老热心助人,在居民中人缘很好,居民家有个什么事,请他帮忙,他只要帮得上的总是尽可能出手。也正因为如此,三年前,老人过八十岁生日时,子女们把整幢楼的邻居都请来聚了一餐,整整在酒店办了20桌酒席,老人却不肯收一份礼金。
得知周老80大寿,邻居余季华特地送来了自己绣的十字绣给老人贺寿。一幅长约2米、宽60厘米的大幅红色百福图装裱在镜框里,远远看上去十分喜庆祥和。“我们平时没少猜周老制作的灯谜,向他表示一下祝贺也是应该的,希望周老健康长寿,明年我们还要猜他的灯谜呢。”邻居们向他敬酒,老人心里乐开了花。
通讯员 冯丽 记者 高宝亮
来源:扬州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