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的力量——菏泽能化赵楼矿逆势发展侧记 (1.24)
作为集团公司在巨野煤田开发建设第一对现代化矿井,兖煤菏泽能化公司赵楼矿立足安全、效益、管理、形象“四个一流”精品矿井建设,主动应对经济新常态,适新应变、以变促变,历经五年的建设,七年的发展,走出了创新进取、逆势发展之路。2016年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建矿以来最好成绩,这个经济“增长极”散发出独有的魅力。
思变:注入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面对煤炭市场形势带给企业的压力,赵楼矿打破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思想藩篱,着力在管理举措上求改变、促创新,放大了倍数效应。
这个矿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改变以往论资排辈的选人用人观念,让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得到重用,给矿井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34岁的常胜利是2010年6月来自本部矿井掘进队伍中的一员。“井下环境艰苦、工作条件差”没有动摇他的信念。7年来,他作为工班长始终如一把责任放在第一位,带领工友克服淋水大、下山掘进等诸多不利条件,创出全岩掘进进尺66米的全队最高纪录。在去年11月份的机构调整中,他从一名工班长直升副区长。与他同时获得提拔的还有5名优秀工班长。
“进了赵楼门,就是一家人”。无论来自哪个单位,到了赵楼矿就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始终秉承“融入、融合、协同”的理念,凝聚起矿井发展的强大合力。
这个矿的职工大部分来自本部各矿,不同的工作单位带来不同的管理和工作理念。打破“小圈子”、营造“大环境”,这个矿党政审慎考虑,从大局出发,打破成建制的格局,根据队伍性质,重新组合调整区队,使每个人发挥最大优势,形成工作合力,激活了发展动力。2016年,各项指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
应变:创新是制胜的法宝
赵楼矿与本部其他矿井相比,工作面开采深度到千米以下,地温高、湿度大、地压大。环境条件的变化给生产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设备故障率高、锈蚀严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职工长时间工作容易造成头晕、体力不支……
如何改变这些不利因素?赵楼矿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了破解之道。
“我们的职工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工作,让人看了都心疼。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降服‘热魔’!”矿长郭念波掷地有声。“井下工作环境差,我们就要改变。人定胜天、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2015年3月,这个矿党政班子缜密研究,创新提出了井下制冷降温优化方案,开展“矿井全风量降温关键技术研究”,对原有制冷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采用井下集中制冷降温系统和地面降温系统组合降温方式,有效控制井下工作地点温度。先后投入资金9000万元,上马了先进制冷设备。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项目实施,使井下温度由原来的42度以上降到27度左右,职工工作环境显著改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2015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在抓好科技创新的同时,这个矿大力推进管理创新。他们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作为提升矿井综合管理水平的有力抓手,针对职工中存在的“搞质量标准化只是表面功夫、质量标准化影响安全生产”等偏见意识,通过对标找差、以点带面,创新提出“334”工作思路,实现了质量标准化“提档升级”。去年4月,由分管领导带队,先后组织采煤、掘进、一通三防等专业到东滩矿、济三矿、鲍店矿、兴隆庄矿等兄弟单位学习考察,学习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坚持每季一次安全质量标准化“流动红旗”评比雷打不动,对各专业前三名的单位给予5000-10000元的重奖。在基层区队开展“精品头”、“精品面”、“精品线”、“精品硐室”创建活动,建成4条达标路线和9个精品车间、硐室,矿井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16年12月31日,这个矿已连续安全生产2836天。
嬗变:激活发展新动能
经济新常态给矿井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越是关键时期,党员越要亮出‘牌子’、叫响称号、彰显作用。”党委书记孙保国的话铿锵有力。
这个矿党委大力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组织“形势怎么看,现在怎么干”宣讲活动,组成宣讲团,分三个组到各基层区队进行宣讲26场次,2000余人聆听宣讲,引导干部职工看成绩、明优势、找不足、应变化。围绕“企业渡难关,我们怎么办”开展大讨论,开设形势任务教育“流动课堂”7次,累计印发宣讲材料22期,在干部职工中倡树“企业靠我发展,我靠企业生存”理念。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9名班子成员带头改进作风,主动深入基层单位和生产一线调研,虚心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针对生产任务艰巨、安撤任务繁重的实际,扎实开展“双创三争”创先争优、“党员责任区”创建、“ 党员义务奉献日”等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职工克服重重困难,高效推进5302、11303工作面回采,出色完成3301工作面回采撤除和3304工作面调试等工作。
针对环境卫生和文明形象进行综合整治,加强“两堂一舍”后勤服务管理。对职工食堂进行改造,采取竞标的方式,引进具有资质的餐饮公司,改善了职工就餐环境和饭菜质量。开展车辆集中整治,对职工宿舍进行排查摸底,实施公寓化管理,强化文明督查。实施“暖心行动”工程,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去年,走访慰问123名患病和困难职工,发放救助、慰问金7.49万元。组织职工健康、荣誉、康复等三类疗养280余人。相继投入使用职工书屋、蓝光影院、职工活动中心和自助洗衣机房等惠民工程,改善了职工生活环境,提升了职工幸福指数。
去年5月,这个矿获得全国煤炭工业文明煤矿称号,这是继荣获中国煤炭工业质量奖、全国“安康杯”竞赛优秀单位,获得的又一项全国性荣誉。2013年至今,该矿已经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荣誉10余项,行业及省部级20余项,取得各类科技创新成果189项。先后有22项次成果获集团公司及以上级科技进步奖,为矿井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王庆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