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宋词的会遇
作者安庆石化吴文英将寒冬研磨成一首诗,我从唐诗宋词中衣袂飘飘,婉约而来。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期”。这一年代,矗立着争雄对立、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李清照、柳永为旗号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
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不过,他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的胸怀和人生境界——在逆境中的乐观与豁达。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写下了最能代表他旷达淡定的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头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一生最为旷达乐观。这首词最能代表他人生态度和境界,景中含情,寓情于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篇“穿林打叶声”响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激怒新党,遭弹劾,一生遭遇四次流放。1101年3月,苏轼游金山龙游寺时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这首诗庄中含谐,直中有曲,表现了东坡其人其诗特有的风格,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
李清照是生当国破山河碎的女子,是独处深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女子,是“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目”孤苦无依的女子。她的心灵是用柔软的泪编制而成的、一抹微风、一阵菊花的清香也会使心灵千疮百孔,支离破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寸金莲,独步秋风落叶,黄花堆积的花园,“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可寻觅到什么呢?“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可是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依然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蒋捷,南宋词人。一首《虞美人·听雨》,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歌当哭渗透,融汇其中。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第三幅画面:“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有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讲人生的境界莫过于王国维的三境界说了。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自有诗意,让古典诗词愉悦我们的精神,丰富我们的心灵。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感谢您对劳动保护版块的支持 问好辛苦的赵老师 向您学习向您看齐
回 1楼(zzczzc) 的帖子
感谢张老师对专页的支持!辛苦了!回 2楼(zzczzc) 的帖子
人生感悟专页有张老师的给力支持真精彩!回 3楼(zzczzc) 的帖子
问好张老师!周五快乐!回 4楼(zzczzc) 的帖子
祝张老师工作顺利!事事如意!天天都有好心情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