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林蓝故居
作者 河南平顶山石油分公司 赵晓军在汝州老城区,有一条岁月弥久的巷子,叫南门里,虽然这条老巷里大都建起了独家小楼,但还是保留一些古色古香的青砖瓦房,偶尔还能看到几块历尽风雨褪了颜色的匾额,这一切都凸显着老巷子的久远和古朴。
六十年代初,一部《暴风骤雨》的电影演遍大江南北,原著战地作家周立波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而改编《暴风骤雨》为剧本的,正是周立波的夫人林蓝,林蓝与周立波同为延安鲁艺走出来的战地作家,新中国第一部校园题材儿童故事片《祖国的花朵》,编剧也是林蓝女士。林蓝乳名王嫦娥,又名王步涵,1920年4月2曰,她就出生在河南汝州的南门里,一个王家的大四合院里。
刘云霞是我们高中一个班的同学,周末同学们在一起唱歌,才从她口中得知,原来她就是林蓝女士的堂侄媳妇,现在就住在南门里王家大院里。刘云霞邀我们去她家品茶,顺便再看看林蓝的故居,同学们都爽快地答应了。其实很早以前我就有拜访林蓝故居这个心愿,当知道老同学家就住在那里时,真的有些迫不及待了。
第二天上午,我和另外几个同学骑上单车,十多分钟就到了南门里,刘云霞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客房,大家聊了一会儿天,我们就怀着对前辈的敬慕之情,跟随刘云霞来到王家大院的后院,林蓝女士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王家大院分前庭、过屋和后楼,后楼就是林蓝小时居住的地方。2002年林蓝在北京病逝后,市里文化部门对林蓝故居视为重点保护场所,尽管小楼在百余年风雨侵蚀下,显得有些苍老破旧,但正是这种原汁原味和不加修饰,让我们看到了最原始最珍贵的一面。
从王家大院的故居能够看出,王家从前也是城里为数不多的大户人家。林蓝少年时代在开封师范附小和开封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就读,自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她目睹了生活在最低层劳苦大众所受到的煎熬磨难,对旧的社会制度产生了强烈不满。她还从鲁迅、丁玲、巴金和前苏联革命文艺作品里面受到了影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充满憧憬。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7岁的林蓝离开学校,毅然从开封只身奔赴延安,1938年加入共产党。她先后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特别是在鲁艺这所精英辈出的学校,她找到了努力的方向,靠自己的勤奋学习,林蓝终于圆了多年的文学梦,曾被鲁艺大文学家周扬先生誉之为才女。
在鲁艺,林蓝不仅圆了文学梦,更圆了自己的人生梦。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抱负,使她和周立波先生走到了一起。
1945年,她随丈夫到东北参加土地改革,火热的农村生活,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创作激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林蓝也成了周立波的好搭档、好助手,俩人互相鼓励,共同走向了创作高峰,《暴风骤雨》、《红棉袄》、《杨永丽和江林》、《红军桥》等优秀作品相继问世。1953年,林蓝的剧作《祖国的花朵》搬上银幕,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主题歌至今记忆犹新。
站在林蓝故居,我们看到了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看到了风风雨雨中的一种坚强。深深地祝福你,那长满厚苔的青瓦小楼,您传递出的林蓝精神将会激励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