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就是思考 作者: 吴晓波
今天说说“新工匠”。此刻,有两把菜刀摆在你面前,张小泉和双立人。
张小泉创建于1663年,当年用龙泉之钢铸造,66道工序,曾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还是唯一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的刀剪类商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年品牌;
双立人创建于1731年,它所在的索林根小城地处德国西部,是欧洲不锈钢技术的发源地,也是1915年,双立人在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独揽四项大奖,是如假包换的德国百年品牌;
如今的张小泉亦步亦趋地走在先人开拓的路上,材料不变,工序不变,款式不变,视之为“百年传承的工匠精神”;而双立人则百般求变,不锈钢技术不断迭代,生产工艺全面创新,款式、门类更是层出不穷。
在今天的商店里,张小泉菜刀的价格是双立人菜刀的1/20,至于销量和销售区域,则差距可能更大。
我们要找的“新工匠”,应该是双立人,而不是张小泉。
中国不乏匠人,但却缺乏新工匠。
全国老字号品牌超过1.2万个,摊开来,家家都有一个与传承和工匠精神有关的“神话”,可是有的苟延残喘,有的容光焕发,究之根源,正是有新旧之别。
譬如张小泉和双立人,它们在百年前能各自崛起,都因为它们的工匠对当时的锻铸技术实现了突破,他们所生产的菜刀锋利轻快、造型时尚,他们的风格被固化为传统而得以流传。
但是,时间会消磨一切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演进,技术被再次突破,审美被迭代,甚至使用的场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后世的匠人抱守古人而不思进取,则传统成为枷锁,古人成为沉重的十字架。
云南白药由云南伤骨名医曲焕章发明于1902年,被视为止血神药,其配方、工艺列入国家绝密。早年的白药,为粉末状的小瓶封装,一姓单传,百年不变。
也是从十多年前开始,这家企业在王明辉的带领下大开大阖,先后从散剂开发出胶囊剂、酊剂、硬膏剂、气雾剂、创可贴等新品类,甚至还进入牙膏、洗发剂等快消品领域,成为老字号企业中第一家年销售额突破百亿的公司。
如果固守曲老药师的小瓶模式,云南白药恐怕迄今还是一家偏居南国一隅的小而美作坊。
王明辉,就是大字号的新工匠和“奇葩匠人”。
所以,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一味地向前辈致敬,而是从传统出发,在当代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寻找存在的理由。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对匠人的解读是“通过制造的物品去了解自身,体现时代的生活品质和审美特征”,在他看来,“制造就是思考”。